1. 物体间力的作用分为两类:一类是物体间直接接触产生的力.如:拉力.推力.压力.摩擦力等,另一类是物体间不必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重力.磁力等.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第十三届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复赛交流试题

  一、(15分+4分)现在许多平房和多层建筑的屋顶都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用于家庭洗浴。试分析热水器对供水压力、水管强度两方面的要求。

二、(15分+4分)采取什么方法可以把大块马铃薯尽快煮熟?尽可能多地写出可行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物理原理和这种方法的优缺点或适用场合。

三、(25分+4分)当你背对着路灯向前匀速行走时,定量分析你的身影长度变化的规律。

四、(25分+4分)利用空的塑料瓶如矿泉水瓶能做哪些物理实验?尽可能多地写出来。要求写出实验的装置和制作要点(必要时画出简图)、简明操作步骤、所根据的物理原理。

    五、(20分+4分)为了交通安全,机动车转弯时,要使用转向灯对其他车辆及行人发出信号,同时车内的转向指示灯装置也会给驾驶员提供转向灯是否正常的信息。具体地说,当机动车要向右转弯时,前、后两只转向灯D1、D2均正常发光,车内的转向指示灯同时也闪亮,而两只左转向灯D1、D2不发光。左转弯与右转弯的情况类似。

    如图所示,机动车转向灯电路的四只转向灯D1、D2、Dl、D2以及转向指示灯D尚未接入电路。已知四只转向灯均为标有“6V,10W”字样的灯泡,转向指示灯D标有“6V,1.5W”字样,电源电压为6V,图中中RJ为闪光器,它可以使电路间歇地通、断。请回答:

    (1)按题目要求将四只转向灯D1、D2、D1、D2及转向指示灯D接入电路,完成机动车转向灯电路图。

    (2)四只转向灯的额定功率相同,为什么转向灯电路工作时,总是两只转向灯发光,另外两只转向灯不发光?请运用你学过的电学知识加以分析、论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研究“水果电池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如图所示)
(1)小星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一: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种类有关
猜想二:水果电池电压与两电极间距离有关
猜想三:水果电池电压与两电极插入水果的深度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小星设计了如下准备实验和记录的表格。
①为验证猜想一,应做编号为               的实验;
②为验证猜想二,应做编号为               的实验;
③为验证猜想三,应做编号为               的实验。
(2)小星又提出猜想四:水果电池电压与水果大小有关。他将苹果依次切去一部分来做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如下:
该实验说明                                                                                  。
(3)以上探究方法在初中物理中经常用到,以下探究活动中也采用了此方法的是        (选项不唯一):
A.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
B.探究决定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
C.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
D.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