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短文,并解决文中提出的问题.
人类为揭示电和磁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教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根直导线下方,再使导线接通电流,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
(1)通电后,若小磁针不动,则它的指向可能是
[ ]
1821年,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被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他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固定一根磁棒,旁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源后,软木就动了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
(2)软木块由静止开始漂动起来.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________的作用.
1822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流?他决心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相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了这一机会深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证明磁的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逐步进入了电气时代.
(3)发电机是将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的机器.
(4)在法拉第的实验中,磁铁和闭合导线间相对静止能否产生感应电流?
阅读短文,并解决文中提出的问题.
人类为揭示电和磁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教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根直导线下方,再使导线接通电流,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1)
通电后,若小磁针不动,则它的指向可能是[
]
A .与导线平行 |
B .与导线垂直 |
C .与导线间夹角为锐角 |
D .与导线间的夹角为钝角 |
1821
年,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被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他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固定一根磁棒,旁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源后,软木就动了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2)
软木块由静止开始漂动起来.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________的作用.1822
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流?他决心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研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相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了这一机会深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证明磁的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逐步进入了电气时代.(3)
发电机是将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能的机器.(4)
在法拉第的实验中,磁铁和闭合导线间相对静止能否产生感应电流?阅读短文,并解决文中提出的问题:
人类为揭示电和磁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教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很直导线下方,再使导线接通电源,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
1821午,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为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也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固定一根磁棒,棒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池后,软木就漂动了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
1822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他决定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丁长期难苦的探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深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磁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逐步进入了电气时代。
(1)通电后,若小磁针不动,则它的指向可能是 ( )
A.与导线平行 B。与导线垂直 C.与导线间夹角为锐角 D.与导线间的夹角为钝角
(2)软木块由静止开始漂动起来,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 的作用。
(3)发电机是将 能转化成 能的机器。
(4)在法拉第的实验中,磁铁和闭合导线间相对静止能否产生感应电流?
阅读《走进分子世界》的教学案例,回答有关问题。
导入: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关注物质结构问题。从外表看,各种形态的物质似乎都是连续的,人们凭肉眼无法看到它的内部结构。这给人们探索物质结构带来困难。科学家采用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在收集证据来证实自己的猜想。随着观察技术的发展,人们收集到更多的证据,一些被许多证据支持的结构模型得到人们的承认。让我们借用这种科学方法共同建构一种物质结构的模型。
一、提出一种模型
活动:
1.用碳素笔在纸上画一笔,在用放大镜或低倍显微镜观察,你会看到……
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你看到的现象是……
3.将装有半管水和半管酒精的长玻璃管反复翻转,你看到的现象是……
请你选择如下一种模型,尝试解释活动中看到的现象。
模型① 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微粒彼此紧靠在一起
模型② 物质由微小颗粒组成,微粒之间有间隙
模型③ 固体物质是由微粒组成的液体是连成一片的,固体颗粒可以挤进液体中
交流:
固体物质可以看成是不连续的微粒组成,液体物质能看成是由微粒组成吗?证据是什么?气体物质也能看成是由微粒构成吗?证据有哪些?
小结1:科学家发现,物质是可分的。科学家还发现,当物质分到一定程度后,化学性质会发生变化,例如水……。科学家把能够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称为分子。
根据上面讨论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分子模型概括为如下内容:分子是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这种微粒之间有间隙。
二、改进模型
你认为小结1中提出的模型内容,能够解释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现象吗?有哪些现象还不能解释?
例如:墙内开花墙外香。用上述分子模型的内容不能解释这一现象。请你猜想一下,对分子模型的内容还需要做什么补充?
分子是否运动?
交流: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演示:两种液体的扩散现象,两种气体的扩散现象。
小结2: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
三、对模型的进一步完善
交流:既然分子间有空隙,而且分子又是运动的,那么为什么我们看到的许多物体不是散沙一盘?
猜想:分子间还存在吸引力的作用。
演示:铅圆柱的实验
小结3: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证明,分子间不仅存在吸引力,而且还存在斥力。
……
结束语: ………
(1)结合上述案例,请你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请举两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3)结合案例内容和教学目标,请你补充教师的结束语。
(4)简要评析该案例的特点。
3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