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的垂直荷重是车辆本身施予轮胎的重量加上空气动力学效应所产生的下压力的总和.轮胎的橡皮会因为垂直荷重的增加而与地面更紧密的接触.轮胎的抓地性能也得以更充分的发挥. 有别于大家所认知的.增加轮胎的垂直荷重并不会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至少在现代的高性能胎和赛车用轮胎几乎都是如此.增加垂直荷重所提高的是轮胎接地面积内.每一单位面积内橡胶分子和地面的附着力.在接地面积不变的情况下.轮胎循迹性的增加是由于对橡胶分子所施的压力增加.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在一个光滑平面上移动橡皮擦.在橡皮擦上方没有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很轻易的自由移动橡皮擦.当我们压着橡皮擦时.要移动它就变得比较不容易.压的力量越大橡皮所产生的附着力就越强.也就是循迹性越好. 轮胎的垂直荷重似乎可由增加车重来达成.虽然这可增加轮胎的循迹性.但是由于轮胎承受来自车重的负荷也增加.所以过弯速度.刹车距离.加速表现都不会有所改善.事实上整体的性能表现反而会因为车重的增加而变坏.要在不破坏整体性能表现的情况下提高轮胎的垂直荷重.唯一的途径就是经由车身空气动学的设计来达成. 空气动力学所的下压力(Aerodynamic Downforce) 空气动力学对车身所产生的下压力也会增加轮胎接地面积的垂直负荷.对一般的道路用车来说并不需要很在意空气动力学所产生的下压力.但是对于任何比赛车种而言这却是必须去仔细考虑的问题.空力下压力的好处是只会增加轮胎接地面积的垂直负荷却不会增加车重.由于车重不变轮胎不用负担额外的惯性和离心力.加上轮胎循迹性的提高.所以过弯速度得以提高.同时刹车和加速时的循迹性也会获得提升.这也是为什么这二十几年来赛车工程师对于尾翼.车身空力组件和地面效应持续不断的进行研究.发展与改进.空力效应包含了车身下压力.车身扬升力和行进阻力.这三个力量是伴随发生的.而且所产生的力量是和车速成平方正比.也就是速度提高为2倍时空力效应会增为4倍.这也说明了为什么空力效应只有在高速时才会变得明显. 对一部针对比赛而生产的厂车来说.改善操控性的重要关键除了底盘悬吊的改良调校以外.其次就是就是空力特性的改良.要改良车身的空力特性.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高速流动的空气对车身产生的扬升力.因为扬力会减少轮胎的垂直荷重.破坏循迹性.目前的ITC.BTCC.JTCC等房车赛叁赛车种车尾都有扰流尾翼的设计.最主要的的作用就是在减少车身的扬力并产生些许的下压力.此外前扰流和车侧裙角也可减少进入车底的气流.减少车底气流对车尾产生的扬力.由于产生下压力和改变气流的同时都会伴随产生行车阻力.所以改善车身空力特性的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要在伴随发生的压力.扬力.阻力三种力量间取的协调.均衡与折中. 胎压对循迹性的影响 胎压对循迹性的影响可能远超乎你的想象.胎压并不会直接影响橡胶分子和地面的附着力.但却会影响轮胎接地面内有多少橡胶分子实际与地面接触.对一部有既定轮胎.车重的车来说正确的胎压只有一种.事实上这个正确的胎压是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大概只有+-1.5psi.假如胎压超出这个范围.轮胎的接地面会变形.以致无法完全紧贴路面.也就是说轮胎接地面内的实际接地的橡胶分子数目会比较少.如果胎压太高.会造成轮胎边缘两侧无法完全贴地.接地面积自然跟着变小.接地面较小的情况下却有同样的负荷.当然性能表现要打折扣.假如胎压不足.表面上看来轮胎接地面积似乎并没有减少.甚至有人认为是增加了.实际上虽然轮胎两侧依然紧密的贴地.但由于胎压的不足使得胎面中间的橡胶分子无法紧贴路面.造成的结果就和胎压过高一样.这也可说明有人的轮胎使用了一段时间以后.出现中间或两侧磨耗比较严重的情况.就是长期胎压过高或不足所造成的. 扁平比对循迹性的影响 轮胎的扁平比就是胎壁高度与轮胎宽度的比例.扁平比对循迹性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对轮胎的滑移角有影响.扁平比较低的轮胎在相同的负荷情况下会有较小的滑移角.在轮胎宽度不改变的情况下.只改变前两轮或后两轮的扁平比.会因为前后轮滑移角的不同使操控的平衡产生变化. 轮圈尺寸和轮胎的循迹性 轮圈的直径大小和轮胎的循迹性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如果配合轮胎扁平比的降低而加大轮圈的直径却可增加轮胎的接地面积.同时也影响了行路舒适性和轮胎的转向反应.对一条轮胎来说.太宽的轮圈会让胎唇无法与轮圈紧密的结合.同理用了太窄的轮圈也会有同样的结果.轮胎制造商都会为每一条胎设定一个所适用轮圈宽度的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将会对行车安全造成莫大的威胁. 轮圈的宽度会对轮胎接地面的轮廓会有直接的影响.如果轮圈太窄.轮胎就会变得『鼓鼓的』.会减少轮胎边缘的贴地性.反之如果轮圈太宽.则轮胎中间部份的贴地性就会减低.从实际的测试结果告诉我们.采用轮胎公司所建议宽度上限的轮圈.可让轮胎的性能充分的发挥. 假如你是因为预算.比赛规则或是其它原因的限制限制了轮圈的宽度.那么我们建议你使用这个轮圈宽度所能使用的最小尺寸的轮胎.如此所获得的实际轮胎接地面积会是最大.不但可增加过弯速度.减少轮胎的磨耗.更可容许采用对整体性能表现更佳的悬吊设定.虽然有很多市售胎由于采用较硬的胎壁设计.所以丧失了对于不适用轮圈的敏感度.但是对于高性能的轮胎来说.对轮圈宽度的敏感性依然存在. 轮胎的材质和循迹性 轮胎所使用的橡胶材质对轮胎的循迹性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胶质软的摩擦系数就高.橡胶分子也对地面有更佳的附着力.整体循迹性将会提升.但这只有在轮胎还没有过热时才成立.因为不同的轮胎都有不同的工作温度范围.和最佳的工作温度.软质的轮胎虽有较佳的循迹性但是磨耗也比较快.因此在赛车场上轮胎材质的选用真可说是一门艺术.不但要考虑抓地力还要考虑轮胎的过热临界点.更要考虑磨耗.对越野赛来说.在泥沙路面使用越软的材质通常可得到最快的速度.但在柏油.水泥这种硬质路面来说.磨耗又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材质的选择必须考虑轮胎的荷重.工作温度以及磨耗.对一般道路用胎来说.通常会选用较硬的材质是必须的.一方面是为了高速公路上的需要一方面是为了轮胎寿命的考量. 轮胎与行路性的关系 轮胎对行路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和弹簧的任务有许多相同之处.轮胎扮演着吸收小振动的角色.太高的胎压或是较硬的胎壁设计都会使行路舒适性变得粗糙.要改善低扁平比轮胎舒适性不佳的唯一方法就是降低胎压.在一般街道和路面较差的道路将胎压降到适当胎压的下限.要上高速公路时再把胎压提高.虽然效果有限但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轮胎的滑移角 充气轮胎实在是一项不可思议的发明.它扮演着传递汽车动力性能的角色. 任何有关操控的讨论都要先从轮胎开始谈起.轮胎胎印上的橡胶分子是车子和地面唯一的接触点.他们的表现决定了车子的操控.一个底盘的专家必须去了解轮胎发生了什么事并且要在必要时改变设定. 轮胎是个弹性体.任何方向的受力都会使它产生变形.它的特性之一就是转弯时会造成轮胎本身的扭曲.当转动方向盘时.转向拉杆先转动轮圈.轮圈再扭曲轮胎.被扭曲的轮胎由于橡皮的弹性会有恢复原来形状的趋势.这个趋势会驱驶胎面转向.但是胎面和轮圈所转的角度并不会完全相同.而是会有一个小角度的差异.所谓滑移角是机械学名词.用来表示车子行进方向和轮圈所指的方向两者间所成的这个角度.也就是这个角度可使驾驶人感觉到车子过弯时的反应.一部车若没有滑移角而要高速过弯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驾驶人将感受不到滑胎的任何警告. 鸡和鸡蛋的问题也出现在滑移角和转向力的问题上.转向力会导致滑移角.滑移角导致转向力.基本上滑移角是轮胎的抓地力用来抵抗轮圈对轮胎所施的侧向力.由于轮胎具有弹性所以当它抓附在地面时若施给它一个侧向的力它会产生一个力量来使轮胎恢复原来的形状.转向力由于轮胎的扭曲而存在于路面和胎面之间.这个力量和转向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 转向力是用来衡量轮胎的抗侧滑能力.但是在没有轮胎扭曲和滑移角的情况下.转向力是不存在的.滑移角和转向力会随着弯道半径的缩小而增加.但是当增加到一个限度时轮胎会产生打滑.这就时就叫最大滑移角.由于滑移角只被定义在轮胎未打滑之前的情况.所以当车子行驶在滑溜的路面时滑移角是没有意义的.轮胎打滑后车轮的方向和车身行进的方向并不会有直接的关系.除非减速或是回方向盘加大行进的半径.让轮胎重新获得抓地力.试着想象在冰上开车时就算你任意转动方向盘也不易对行进方向产生影响. 滑移角和转向力 当驾驶人转动方向盘时.首先转动的是轮圈.接着转向力会传送到前轮的胎壁.转向例会使胎壁产生扭曲.接着改变胎印的方向使车辆转向.当转向力传到轮圈时胎壁立刻跟着扭曲.转向力小滑移角就小.转向力增加时滑移角就会跟着增加.最大的转向力.会产生一个最大的滑移角.超过这个值转向力会减小.轮胎会产生打滑. 转向不足和转向过度 假如有某一个轮胎比其它三个轮胎提早出现了滑胎的情况那就表示这部车的操控平衡上出现了分配不良的问题.一般来说前轮和后轮的滑移角并不一样.它们会各自循着不同的路径轨迹在路面上行进.当前轮的滑移角大于后轮时会呈现转向不足.当后轮的滑移角大于前轮时就变成了转向过度.如果前后轮的滑移角相同时.那么转向就成了中性.也就是达到了操控平衡的最佳境界.换句话说.当一不车转向不足时那么前轮橡胶分子所画出的轨迹半径会大于后轮.转向过度则情况相反.一部转向过度的车.在达到轮胎附着力的极限后.后轮会先滑出,而一部转向不足的车则会有抵抗转向的趋势. 滑移率 最大的循迹性表示所能承受最大的刹车力和加速力.而滑移比例是指轮胎直进时刹车或加速时轮胎胎印和路面间所产生的滑移.0滑移就表示车子行进的距离和轮胎胎面所转过的距离相等.100%滑移就表示任何轮胎的转动并部会造成车身的移动.当然也可说是车身的行进不须靠轮胎的转动(这种情形出现在行进中的车辆四伦锁死时).要达到零滑移几乎是不可能.即使在循迹性最佳的状况都会有5~10%的滑移率.也就是轮胎转了100m时车子只移动了90~95m.如果滑移率超过了10%.那就表示循迹性不佳且加速和刹车表现都会恶化. 操控马力 操控马力指的是轮胎所能负荷.大家都知道越多的马力表示车子的性能越好.当引擎的马力越大时.加速也就越快.轮胎的操控马力也是如此.对操控性来说.增大轮胎的胎印就像增加引擎的马力.使用胶质较软的轮胎就像换了高角度凸轮轴.空气力学所产生的下压力就像加了涡轮增压器或机械增压器. 对轮胎上的橡胶分子来说一定的垂直负荷下所能承受的负荷是一定的.当一部车以它所能最快的速度过弯时.轮胎胎印的橡胶分子也达到了负荷的极限.这个极限我们就称为操控马力.如果还想增加过弯速度.可以减轻车身的重量以减少车身的惯性力和轮胎的侧向负荷.或是加大轮胎的尺寸.选用胎质较软的胎.并改善空力特性. 前后胎印比 假如一部车有完美的50-50的前后配重.那么在稳定的过弯时.前后轮所承受的离心力负荷应该是一样的.在减速或刹车的情况下.因为部份车身重量会由后往前移所以前轮的负荷是比较重的.反之在直线加速时前轮的部份重量也会转移到后轮.如果驱动轮在后轮那么加速时的抓地表现会比较好.滑移率会比较低.所以对一部马力不大且配重比为50-50的后驱车来说.前后轮的整体负荷是几乎相等的.假如你因此推测这不车所需的前后轮胎印是相同的.那么你就答对了.前后车轮所需的胎印比例和前后轮所受的负荷比例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一部前后轮负荷比例为60-40的车来说.它所需的前后轮胎印比例亦为60-40. 你或许会问:目前的车几乎都是配置四轮尺寸相等的轮胎.但为何车身配重大多不是50-50?事实上大部分的车都是前轮配重较重.此外前驱的的前轮荷重较重为何不见采用较大的前轮设计.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便利性.一方面是为了制造厂一方面是为了使用者的缘故.毕竟准备两种尺寸的备胎任谁都会觉得不方便.第二个原因是使用了比所需要的更大的后轮会有转向不足的倾向.对大多数驾驶人来说可改善行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再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前轮荷重较重过弯时的负荷也会比较大.再相同的过弯速度下会有比较大的滑移角.也就是前轮的滑移角会大过后轮的.转向不足的情况就会发生. 外倾角和循迹性 悬吊的设定中最重要的大概就是外倾角.外倾角决定了车子静态时的轮胎贴地性.0度时轮胎胎印的橡胶分子的贴地性最平均也最佳.当刹车时我们希望四个轮子的胎印是平贴地面.加速时我们希望驱动轮是平贴路面.而过弯时我们也希望轮胎能平贴于地面.尤其是两个弯外轮. 在刹车和加速时最佳的外倾角是0度.在过弯时负0.125~0.25度的外倾角可增加转向力.在直线和弯道上所需的外倾角设定是完全不同的.事实上还需要配合悬调整体的设定并考虑车身滚动的问题.才能得到正确的设定角度. 轮胎的保养 高性能轮胎对操控性和安全性来说都是一项很值得投资的项目.如果能够好好照顾你的轮胎将会使轮胎的性能得以持续维持在最佳状态.并且增加轮胎的寿命.因此特别提出几点有关轮胎保养的注意事项: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个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30 cm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实像,若把物体沿凸透镜主轴移动到距凸透镜45 cm处,则成像的情况一定是(    )

A.放大的实像   B.等大的实像   C.缩小的实像    D.上述三种情况都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燃油的密度是 0.8×103kg/ m3,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4)_____,“米—26”型号的直升机一次能携带该种燃油的最大量为12000米3,其质量是    (5)    千克,飞行途中用去总油量的1/4,则剩余部分燃油的密度是原来的__(6)___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看电影时看我们能从不同角度看到银幕上的影像,是由于银幕发生了光的_______反射。白布能反射___________颜色的光,使观众都能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十二章   运动和力 复习提纲

一、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练习: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船和山。

   ☆坐在向东行驶的甲汽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同时又看到乙汽车也从甲汽车旁向后退去,试说明乙汽车的运动情况。

   分三种情况:①乙汽车没动;②乙汽车向东运动,但速度没甲快;③乙汽车向西运动。

   ☆解释毛泽东《送瘟神》中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第一句:以地心为参照物,地面绕地心转八万里。第二句:以月亮或其他天体为参照物在那可看到地球上许多河流。

   二、机械运动

   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练习:体育课上,甲、乙、丙三位同学进行百米赛跑,他们的成绩分别是14.2S,13.7S,13.9S,则获得第一名的是    同学,这里比较三人赛跑快慢最简便的方法是路程相同时间短运动的快。

   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  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变形

  速度单位: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m/s单位大。

   换算:1m/s=3.6km/h。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

   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

   速度图象:

   Ⅱ  变速运动:

   定义: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 则v2>v>v1。

   常识:人步行速度1.1m/s;自行车速度5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Ⅲ  实验中数据的记录:

   设计数据记录表格是初中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设计表格时,要先弄清实验中直接测量的量和计算的量有哪些,然后再弄清需要记录的数据的组数,分别作为表格的行和列。根据需要就可设计出合理的表格。

  练习:   某次中长跑测验中,小明同学跑1000m,小红同学跑800m,测出他两跑完全程所用的时间分别是4分10秒和三分20秒,请设计记录表格,并将他们跑步的路程、时间和平均速度记录在表格中。

  

跑步路程

时间

平均速度

小明

1000m

4分10秒

4m/s

小红

800m

3分20秒

4m/s

   解:表格设计如下

 

   

三、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

   1km=103m;1m=10dm;1dm=10cm;1cm=10mm;1mm=103μm;1m=106μm;1m=109nm;1μm=103nm。

   单位换算的过程:口诀:“系数不变,等量代换”。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一张纸的厚度为L/n。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0.3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0.3N1/N2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给你一段软铜线和一把刻度尺,你能利用地图册估测出北京到广州的铁路长吗?

   答:用细铜线去重合地图册上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再将细铜线拉直,用刻度尺测出长度L查出比例尺,计算出铁路线的长度。

   C、测操场跑道的长度等常用轮滚法(用已知周长的滚轮沿着待测曲线滚动,记下轮子圈数,可算出曲线长度)

   D、测硬币、球、圆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对于用刻度尺不能直接测出的物体长度可将刻度尺三角板等组合起来进行测量)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测硬币的直径?(简述)

   ①直尺三角板辅助法;②贴折硬币边缘用笔画一圈剪下后对折量出折痕长;③硬币在纸上滚动一周测周长求直径;④将硬币平放直尺上,读取和硬币左右相切的两刻度线之间的长度。

   6.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用零刻线磨损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练习:有两位同学测同一只钢笔的长度,甲测得结果12.82cm,乙测得结果为12.8cm。如果这两位同学测量时都没有错误,那么结果不同的原因是:两次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如果这两位同学所用的刻度尺分度值都是mm,则乙同学的结果错误。原因是:没有估读值。

   7.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用更精密的仪器。

   (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

   2.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

   现代: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

   五、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测量:

   ⑴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

   ⑵分类:弹簧测力计、握力计。

   ⑶弹簧测力计:

   A、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B、使用方法:“看”: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零;“调”:调零;“读”:读数=挂钩受力。

   C、注意事项: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最大量程。

   D、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的,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等。

   7.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表示法: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六、惯性和惯性定律

   1.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利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2.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的内涵:物体不受力,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管原来做什么运动,物体都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C、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3.惯性:

   ⑴定义: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4.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答:利用: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防止: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七、二力平衡

   1.定义: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

   概括: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不同点: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