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虚像的特点和成因?答:不能用光屏承接.不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况如图所示,回答:

(1)图1中A是玻璃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放在“烛焰”上的手指
不会
不会
(填“会”或“不会”)被烧痛,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在记录数据表中发现蜡烛到玻璃板的距离与像到玻璃板的距离几组不相等,请你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或没有考虑到玻璃板的厚度)
像与蜡烛没有完全重合(或没有考虑到玻璃板的厚度)

(2)根据该同学在白纸上留下的实验记录,如图2所示,能否得出“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的结论?为什么?
不能;因为实际测量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
不能;因为实际测量的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不相等

(3)在玻璃板的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玻璃板的两个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而成像
玻璃板的两个表面都发生了光的反射现象而成像

(4)为了便于测量及减小误差,必须保证玻璃板
竖直
竖直
(填“水平”、“竖直”或“倾斜”)放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文文同学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是按如下实验步骤进行的:
a.将点燃的蜡烛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如图所示;
b、将另一支完全一样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c.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d.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玻璃板的距离.
请你针对文文同学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文文同学为什么选用玻璃板而不选用平面镜?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文文同学在b步骤中发现他无论怎么移动蜡烛都无法与蜡烛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纠正错误以后,继续回答以下问题:
(3)在c步骤中光屏上
不能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一样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大小
大小
的关系.
(4)文文同学发现旁边一组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说出你的理由:
用方格纸好,这样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用方格纸好,这样便于比较像与物的位置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黎 明 的 眼 睛
端木蕻良
⑴三月清晨,把窗子推开,第一片阳光便飞到人们的全身。对着阳光带进来的新鲜空气,任谁都要深吸一口,说:春天来了!
⑵就这样,春天从窗口走近了我们。
⑶但是,可不要忘记,不是从有房子那天起,我们就有窗子呢!
⑷我们的兄弟,爱斯基摩人用冰块建筑的房子,像个白玉的钟罩一般,是没有什么窗子的。过去的鄂伦春兄弟们住的“神仙柱”,因为没有屋顶,到晚上可以看到头上的月亮和星光,也就无需开窗子了。
⑸最早的人类山顶洞人走下山来,不知住过多少代,才懂得造个窝儿的时候,他们也就会模仿岩洞,把地挖个半截坑,上面在搭上个顶蓬。至于窗子,就谈不上了。
⑹房墙上开窗子是后来的事。随着窗子的开凿和扩大,人类文明的曙光也随着扩大。
⑺窗子,自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它就成为了阳光的眼睛,空气的港口,成了自然和社会的纽带。
⑻随着时光流逝,层楼的加多,窗子也越来越多了。看到高层的建筑,就会惊叹窗子是房屋最鲜明的象征。没有窗子的房子,几乎也就没法把他唤作屋子了。
⑼有谁未享受过开窗的喜悦呢?打开窗子,突然见到青山闯了进来,打开窗子,看到柳色的清新,小燕的飞来……
⑽窗子开了,用不着打招呼,新的空气就会猛扑进来。
⑾当然,随之而来的,也有风沙飞入屋中。还有,眼睛看不到的微尘,还有很难发觉的细菌,有的是出门拜访,有的是偷偷的混了进来……
⑿从古到今多少诗人赞美过窗子,多少歌手歌唱过窗子,多少情人的眼睛凝望过窗子……
⒀窗子的变化,是值得人们考察一番的。小小的窗子,几乎可以说,是文明的眼睛,在今后的日子里,窗子的变化会更加多种多样了。
⒁窗子的玻璃会随着时钟,自动调和射进室内的光线,窗子会随着明暗变换颜色,窗框上装有循环水,它可以为居室的主人带走很多他发觉不到的天敌,又可送进来他需要而又不易得到的芳香和养分……
⒂有的窗子不需开合,便能做到通风透光,他还可以把你不愿听到的声音关到外边,但是悦耳的琴声,它是不会阻拦的……
⒃打开窗子吧!现在窗子就不光是为了迎进阳光、空气,或者远眺青山的青、新柳的绿、燕子飞来的掠影……而是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1.文中写了爱斯基摩人的冰房、鄂伦春人的“神仙柱”、山顶洞人的“半截坑”,它们的共同之处是什么?这些共同之处表明了什么?(4分)
(1)它们的共同之处是
(2)这些共同之处表明了
2.在今天,作者把窗子比作“文明的眼睛”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分点概述。(6分)
3.请根据第⑽、⑾两段的意蕴,联系实际,展开联想,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表述。(4分)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窗子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但作者超越习惯的思维,把窗子与社会发展、人类文明联系起来,变习见为新知,产生了新鲜、独特的魅力。
B.文章的思路清晰。全文以昨天、今天这一条时光之线索,展示了窗子和人类文明同步发展的轨迹。
C.本文首尾呼应,照应巧妙。开头实写开窗迎春,结尾实中有虚,开窗“迎接一个新的世纪”。
D.本文以逻辑思维为纲,以形象化的画面为材料,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是一篇蕴含哲理性的议论性散文。
E.  本文语言简洁、准确,恰当地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大小
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的像,从而确定
像的位置
像的位置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
差一些
差一些
(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1).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玻璃板没有竖直放置

(4)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5)图2是小明同学经过本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接着连接了像与物的对应点,发现连线与镜面是垂直的关系,然后又分别测量物与像到平面镜之间的距离,发现距离相等.请问小明同学能否得出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答:
不能
不能
,理由是:
实验没有多次测量,不具有普遍规律
实验没有多次测量,不具有普遍规律

(6)若现有3mm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则应该选择
2
2
mm厚的玻璃板做实验;如果选用另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玻璃板太厚,前后表面分别成像,出现两个像
玻璃板太厚,前后表面分别成像,出现两个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