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晶体结构研究的发展简史以前.需要先说明一下晶体中微粒是怎样有规则地排列的.并用晶体的这个本质特征来解释晶体的一些通性.应用X射线研究晶体内部结构的大量实验证明.一切晶体在结构上不同于非晶体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组成晶体的微粒在三维空间中有规则的排列.具有结构的周期性.所谓结构的周期性.是指同一种微粒在空间排列上每隔一定距离重复出现.换句话说.在任一方向排在一直线上的相邻两种微粒之间的距离都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周期.如果每一个微粒用一个点代表.则所有这些点组成一个有规则的空间点阵.过一点在不同方向取三根联结各点的直线作为三个坐标轴.用三组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将所有的点联结起来.则将空间点阵划成所谓空间格子.空间格子的最小单位是一个平行六面体.晶体的空间格子将晶体截分为一个个内容(组成粒子.粒子的排布.粒子间的作用力的性质等)完全等同的基本单位──晶胞.晶胞的形状.大小与空间格子的平行六面体单位相同.晶体可以看作无数个晶胞有规则地堆积而成.在非晶体中.微粒的排列没有规则.不存在空间点阵结构. 与非晶体不同.晶体具有以下几个通性: (1)有整齐.规则的几何外形. 例如.只有结晶条件良好.可以看出食盐.石英.明矾等分别具有立方体.六角柱体和八面体的几何外形.这是晶体内微粒的排布具有空间点阵结构在晶体外形上的表现.对晶体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进行深入研究以后.人们发现不同晶体有不同程度的对称性.晶体中可能具有的对称元素有对称中心.镜面.旋转轴.反轴等许多种.玻璃.松香.橡胶等非晶体都没有一定的几何外形. (2)晶体具有各向异性. 一种性质在晶体的不同方向上它的大小有差异.这叫做各向异性.晶体的力学性质.光学性质.热和电的传导性质都表现出各向异性.例如.石墨晶体在平行于石墨层方向上比垂直于石墨层方向上导电率大一万倍,云母片沿某一平面的方向容易撕成薄片等.这是由于在晶体内不同方向上微粒排列的周期长短不同.而微粒间距离的长短又直接影响它们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性质.非晶体由于微粒的排列是混乱的.表现为各向同性. (3)在一定压力下.晶体有固定的熔点.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只有一段软化温度范围.这是由于晶体的每一个晶胞都是等同的.都在同一温度下被微粒的热运动所瓦解.在非晶体中.微粒间的作用力有的大有的小.极不均一.所以没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的分类在几何晶体学上和在结晶化学上是不同的.在几何晶体学上.按照晶体的对称性将晶体分为七个晶系.32种宏观对称类型.230种微观对称类型(可参看大学教材有关部分).在晶体化学中.是根据组成晶体的微粒的种类及微粒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性质.将晶体首先分为金属晶体.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四大类.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3-6题(每题4分)
古民居放在哪里才“适得其所”
●冯骥才
瑞典人欲买安徽古民居“翠屏居”,被相关文物部门紧急叫停。这件事引起不小的争论,备受国人漠视的中华文化遗存放在哪里才好?是放在原处还是漂洋过海?
  洋人弄走中国的古物,真的只是为了热爱中华文明吗?为了表达“爱心”吗?难道放在国外就真的安全——如上天堂了吗?德国探险家范莱考克从新疆伯孜克里克石窟割取下来放在柏林的精美绝伦的二十八幅壁画,不是在二战中全部毁于一场轰炸了吗?能说早知巴米扬大佛被炸毁就不如搬到大都会博物馆去吗?那里的温度和湿度不是调得极好,还有红外线监控吗?
  任何遗存的首要价值都是见证的价值。它不是孤立的。它是那块土地的文化生命与历史的物证。如果它具有那块土地的代表与象征的意义——比如“翠屏居”这样的“典型的皖南古民居”,更是不可移动的。世界上有哪个文明古国用出卖自己的文明的方式来保护文明?如果有,一定是还没有文明的自觉,一定还看不到这些遗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才会拿它们当作物产一样去换取保障生存的金钱。从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西方的殖民者正是在这个现代文明的落差上,从一些古老而蒙昧的土地上,搬走他们祖先留下的长久湮埋在荒芜中的遗存。
  我国历史悠远,民族众多,地域多样,各地民居极具个性。而这些物质性的古民居遗存又是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存的载体。倘若物质载体不存,非物质遗产“毛将焉附”?然而在剧烈的社会变化中,城市的历史民居大多已经荡然殆尽,乡村古民居又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冲击。正在我们为乡村古民居何去何从焦灼地思谋出路之时,像“翠屏居”这种负面的自我轻薄文化事件冒出来,自然就必须紧急刹车,亮出红牌。
  “翠屏居”事件很像一百年前敦煌的藏经洞事件。它说明我们虽然有悠久的文明,也有久远的蒙昧。这张红牌是一个文明自觉的信号。我为叫停的这些部门和这些人叫好。
  然而,接下来必须思考的是被挂上“文保单位”而禁止出售的“翠屏居”谁来管?类似的古民居都做过普查和认定吗?
  我们在“翠屏居”事件的跟踪调查中得知,这座古宅由于这个事件出了名,现在被一家经营茶叶的公司以每年6000元租用了。据说这家公司有意把这里办成皖南茶文化馆,倘能如是,当为幸事。但更多的遍及中华大地的“翠屏居”们呢?它们绝不会有“翠屏居”这样的好运。如今各地的古民居大多未经普查与定性,在保护责任方面没有归属。反正绝大多数房主对其古屋古宅是没有保护意识的。如有人知道应当保护,也是既无办法,又无财力。连北京已经定为保护范围的四合院都扔在那里,没人过问。难道它真像主张外卖的人所说:宁肯让它烂掉也不放手?问题不是又回到这一话题所争论的原点上?
  在国人尚未有普遍的文化保护的自觉之时,该怎么办?此刻我又想起了阮仪三先生。如果没有他切实的努力,江南六镇今何在?可是一个或几个阮仪三,救得了成百上千个奄奄一息的古村落吗?由此想到曾经在一次文化界的会议上说:我们在伏案研究民间口头文学,可是民间口头文学早已经没人再说了,马上就要从人间不知不觉地蒸发掉了。我说:请诸位先离开我们的书斋到田野里去吧,先去把那些残存在记忆中的“最后的口头文学”记录下来吧!我们没时间清谈妙论,侃侃而谈,我们应该去到文化遗产的重灾区里,切切实实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选自2006年11月27日《文汇报》,有删改)
3.作者反对古民居类历史遗存“漂洋过海”,列出作者反对的理由。
4.分析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5.对于如何保护文化遗存,你有什么建议呢?试写出两条。
6.文章结尾引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发言的内容,想要说明什么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7、在电和磁漫长的发展历史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13、关于热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使人类社会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成为可能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