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所以你要注意慢慢地读下面的描述.最好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图像.便于理解. 我们以击鼓为例.鼓面会左右振动.鼓面向左振动时压缩左侧的空气.使得这部分空气变密.鼓面向右振动时.左侧的空气这时会变稀疏.随着鼓面不断左右振动.空气中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个过程很像水波的传播:用一支铅笔不断轻点水面.水面就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向远处传播.因此.声音也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如果发声体的周围没有介质.就无法形成声波.不能将振动向外传播.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二、理解与应用(本大题含7个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11、中央电视台直播的北京奥运圣火采集仪式是通过_________

传递到世界各地的。电视屏幕上丰富的色彩是由____、绿、蓝三

种色光合成的。

12、声波生命探测仪是利用声波传递_________的一种救援装备。它可以灵敏地接收到物体_________时产生的微弱的声音,以利尽早营救。

13、电暖气接入电路时需用三孔插座,将用电部分连入电路的同时,也将金属外壳与______相连,它与其他家用电器间的连接方式为___________。只将一个“220V 800W”的电暖气接入示数为的电能表所在的电路中,正常工作5 h,消耗电能_______ kW·h,此时电能表示数变为

14、图5是一种新型圆规。它一脚的末端装有吸盘,使用时利用_______的

作用可将其固定在黑板上,另一脚末端的粉笔通过螺母固定,螺母上刻有细

小花纹是为了增大__________,作图时,转动手柄便可在黑板上画出漂亮的

圆,圆规在这一过程中相当于简单机械中的____。

15、汾河公园的建成大大减弱了周围地区的“热岛效应”,这是利用了水的_______大的特性。漫步在汾河公园,闻到阵阵花香,说明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看到河水中游动的鱼,这是光的______现象形成的。坐在石凳上感到石凳很热,是由于光照使石凳的内能_______,温度升高。

16、计算机鼠标内装有起自动控制作用的传感器,图6是它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当物体M在导轨上平行移动时,可带动与之相连的金属滑片P移动,通过电压

表示数可反映物体M移动的距离。当物体M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______

电压表示数将___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17、图7为某建筑工地搬运建筑材料的装置。图中滑轮D与滑厢相连,滑轮A

固定在地面上,钢丝绳的拉力由电动机提供。在此装置中,滑轮A的作用是___

________。已知滑厢和滑轮D的总质量为m1,厢内建筑材料的质量为m2,滑

厢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S。当拉力大小为F时,滑厢仍静止在地面上,此时滑

厢对地面的压强P=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字母表示)。当拉力增大为

F′时,滑厢匀速直线上升,在此过程中,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____(选

填“变大”、“不变”或“变小”)。(不计绳重和摩擦)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注意: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的物体不一定在发声。物体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不一定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传播声音的物质叫介质。声音的传播离不开介质。

注意: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回声: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后要发生反射。人们把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

人耳分辨出回声和原声的条件是:反射回来的声音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17m。

(4)声速: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声速的大小还与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声速是340m/s。

利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结合公式,可以利用回声测量距离或者利用空气中的声速和金属物体的长度测量声音在这种金属中的传播速度。利用回声测距离时要特别注意,接收到回声的时间为往返的时间,因此用公式s=vt计算时,t应为题目所给时间的一半。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⑴人耳的构造:见课本P17图1.2-1

⑵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带动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也跟着振动,这种振动又传给耳蜗中的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我们便听到了声音。

声音传入大脑的顺序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有声音产生、声音达到一定的响度、有介质传播、人的听觉器官健全。

⑶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声方式叫骨传导。

注意:正常的人听到别人的声音是通过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来传递的,听到自己的声音则主要是通过头骨来传递的。听自己说话的录音与直接听自己说话的声音有所不同正是这个原因。

⑷双耳效应(立体声原理):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加上人的头部对声音有掩蔽作用,就会造成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从而能辨别声源位置的现象,就是双耳效应。

三、声音的特征

⑴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是由声源的振动频率决定的。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人们听到的声音越尖细;声源的振动频率越小,音调越低,人们听到的声音越粗钝。不同物体的振动频率不同,同一物体的振动频率也可以调节。

人的发声频率范围大约是85~1100Hz,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大约是20~20000Hz。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自然保护区为超声波。

⑵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就是响度。响度是由振幅决定的。声源的振幅越大,声音的响度就越大,人们感到声音就越大:声源的振幅越小,声音的响度就越小,人们感到的声音就越小。

响度除与振幅有关外,还跟耳朵与声源的距离有关。离声源越远,声音越发散,人耳感觉到的声音响度越小。

注意:我们平时所说的声音“大小”是指响度,而声音“高低”一般是指音调。

⑶音色:声音的品质。音色反映了声音的特点,也叫音品。音色由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决定。

注意:我们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的依据就是音色。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⑴噪声:从物理角度看: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⑵不同等级的噪声会对人、动植物产生不同的危害。

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

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⑶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即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五、声的利用

⑴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利用这一点可以用超声波制成声呐来判断距离、确定方位;用B超可以诊断病情等。

⑵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声波所携带的能量可以产生很大的威力。

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可以用来去污垢、打碎结石等。

利用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大的地震、海啸、台风,甚至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实验和导弹发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