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会使用量筒或量杯 1. 出示量筒和量杯.要学生观察. 2. 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10.7-11完成探究23页第4.5题.引导学生总结. 3. 用途: (1) 量筒 使用 (2) (3) (4) 4.引导学生思考:若要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又不溶于水的小固体.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教师说明此种方法叫做“排液法 并要学生学会这种方法. 5.练习课后3题.讲解.并变形: (1)若要测量不则规的.又不溶于水的.并且体积较大的固体.应该如何测量? (2) 若要测量不则规的.又不溶于水的.且飘在水面上的物体.应该如何测量?分析.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学习压强概念后,晓红知道了固体由于爱到重力的作用会对支撑面产生压强,由此提出问题:液体也受重力的作用,它所产生压强的特点与固体相同吗?

(1)如图1所示,晓红分别将质量相等水和冰块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中,观察到水和冰块对塑料袋的作用现象不同,她认为产生原因是液体具有______.
(2)晓红继续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利用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水和烧杯等器材进行了实验.她先在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然后将有薄膜的一端浸入水中,研究过程如图2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她进行了合理的假设.你认为晓红的假设是:______.
(3)为了验证假设,晓红接着将玻璃筒分别浸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的不同深度处进行研究.她在玻璃筒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深度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3所示.她通过测量玻璃筒所加入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液体甲密度为0.8×103千克/米3,液体乙密度为1.O×103千克/米3,液体丙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137.53.O×103
2453.6×103
367.55.4×10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4303.O×103
5363.6×103
6545.4×10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7253.O×103
8303.6×103
9455.4×103
①分折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或7与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深度相同,不同液体内部,液体密度越大,该处液体的压强也越大.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
(b)分析比较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学习压强概念后,晓红知道了固体由于爱到重力的作用会对支撑面产生压强,由此提出问题:液体也受重力的作用,它所产生压强的特点与固体相同吗?

(1)如图1所示,晓红分别将质量相等水和冰块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中,观察到水和冰块对塑料袋的作用现象不同,她认为产生原因是液体具有______.
(2)晓红继续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利用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水和烧杯等器材进行了实验.她先在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然后将有薄膜的一端浸入水中,研究过程如图2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她进行了合理的假设.你认为晓红的假设是:______.
(3)为了验证假设,晓红接着将玻璃筒分别浸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的不同深度处进行研究.她在玻璃筒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深度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3所示.她通过测量玻璃筒所加入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液体甲密度为0.8×103千克/米3,液体乙密度为1.O×103千克/米3,液体丙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137.53.O×103
2453.6×103
367.55.4×10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4303.O×103
5363.6×103
6545.4×10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7253.O×103
8303.6×103
9455.4×103
①分折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或7与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深度相同,不同液体内部,液体密度越大,该处液体的压强也越大.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
(b)分析比较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9?上海模拟)在学习压强概念后,晓红知道了固体由于爱到重力的作用会对支撑面产生压强,由此提出问题:液体也受重力的作用,它所产生压强的特点与固体相同吗?

(1)如图1所示,晓红分别将质量相等水和冰块放入两个相同的塑料袋中,观察到水和冰块对塑料袋的作用现象不同,她认为产生原因是液体具有
流动性
流动性

(2)晓红继续研究液体压强的特点,利用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水和烧杯等器材进行了实验.她先在玻璃管的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然后将有薄膜的一端浸入水中,研究过程如图2所示.根据实验现象,她进行了合理的假设.你认为晓红的假设是:
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同种液体内部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3)为了验证假设,晓红接着将玻璃筒分别浸入甲、乙、丙三种不同液体的不同深度处进行研究.她在玻璃筒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深度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3所示.她通过测量玻璃筒所加入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液体甲密度为0.8×103千克/米3,液体乙密度为1.O×103千克/米3,液体丙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1 37.5 3.O×103
2 45 3.6×103
3 67.5 5.4×10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4 30 3.O×103
5 36 3.6×103
6 54 5.4×103
实验
序号
深度
(厘米)
压强
(帕)
7 25 3.O×103
8 30 3.6×103
9 45 5.4×103
①分折比较实验序号1与2与3(或4与5与6,或7与8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液体内部,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同种液体内部,液体的压强与深度成正比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与9或4与8
2与9或4与8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深度相同,不同液体内部,液体密度越大,该处液体的压强也越大.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出结论:
(a)分析比较
1、4、7或2、5、8或3、6、9可知:液体的密度与所处深度的乘积相同,液体内部压强相同
1、4、7或2、5、8或3、6、9可知:液体的密度与所处深度的乘积相同,液体内部压强相同

(b)分析比较
1、4、7和2、5、8和3、6、9可知:液体的密度与所处深度的乘积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1、4、7和2、5、8和3、6、9可知:液体的密度与所处深度的乘积越大,液体内部压强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提出问题

五一节期间,妈妈从商店买回来一个质量为28 g的金黄色手镯,爸爸认为不是24 K的,可能是18 K金的,妈妈说是质监局检验过的,是24 K的黄金.两人为此争论不停,于是让小明来鉴别一下.小明在查询资料后得知,24 K表示是纯金(ρ金=19.3×103 kg/m3)的,而18 K表示含有黄金的质量为整体质量的,其余的为杂质.于是小明决定通过测量手镯的密度来判定.

二、设计实验

(1)小明准备用天平测量手镯的质量,用量筒测量手镯的体积.当他准备把手镯放入量筒中时,发现手镯较大,放不进去,找来了一个分度值为10 mL的量杯恰能放入.

(2)利用这个量杯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区分出是何种黄金饰品.

三、进行实验

(1)小明在通过计算后重新设计了下列方法.

①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2

②在溢水杯中装入适量的水,让水面刚好到达溢水口,将烧杯放到溢水口下方,将手镯轻轻放入溢水杯中,溢出的水全部流入了烧杯;

③用天平测出溢出的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3

④用天平测出手镯的总质量m1

则小华的方案会使得测量密度偏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2)在小明方案的基础上,你认为合理的实验步骤为________,得出的手镯密度的表达式应该为________.(用ρ水、m1、m2、m3表示)

四、分析数据

经过实验测量,手镯的密度是14 g/cm3,而专家却认定是24 K的黄金,小明观察发现,其原因是工艺师把花瓣等部分做成中空的封闭几何体,则空心体积为________.

五、交流与合作

小明把测量结果与同学们进行了交流,同学们认为利用密度鉴别物质,首先必须满足________,当年阿基米德确认皇冠不是纯金制成的,那受到了惩罚的金匠有没有被冤枉的可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