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不能 同时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的测定.
通常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用天平和量筒很容易测出它的密度,但如果物体不沉入水,我们一般采用悬重法,即先用天平称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再在待测物体上悬挂一个重物,先将重物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读数V1,再将物体与悬挂重物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读数V2,则待测物体的体积V=V2-V1,最后用密度公式就能求出.这样用天平和量筒也能求出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
例:某同学要测定一块不沉入水的小木块的密度,为此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用细线拴住小铁块,浸没在量筒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1
B.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2
C.把木块和铁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并让它们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3
D.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为m1
E.用天平称出小铁块的质量为m2
(1)请选出必要的步骤,并将正确步骤序号填在横线上:
DAC
DAC

(2)写出木块密度的表达式:
ρ=
m1
V3-V1
ρ=
m1
V3-V1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的测定.
通常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用天平和量筒很容易测出它的密度,但如果物体不沉入水,我们一般采用悬重法,即先用天平称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再在待测物体上悬挂一个重物,先将重物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读数V1,再将物体与悬挂重物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读数V2,则待测物体的体积V=V2-V1,最后用密度公式就能求出.这样用天平和量筒也能求出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
例:某同学要测定一块不沉入水的小木块的密度,为此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用细线拴住小铁块,浸没在量筒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1
B.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2
C.把木块和铁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并让它们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3
D.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为m1
E.用天平称出小铁块的质量为m2
(1)请选出必要的步骤,并将正确步骤序号填在横线上:________;
(2)写出木块密度的表达式: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的测定.
通常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用天平和量筒很容易测出它的密度,但如果物体不沉入水,我们一般采用悬重法,即先用天平称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再在待测物体上悬挂一个重物,先将重物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读数V1,再将物体与悬挂重物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读数V2,则待测物体的体积V=V2-V1,最后用密度公式就能求出.这样用天平和量筒也能求出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
例:某同学要测定一块不沉入水的小木块的密度,为此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用细线拴住小铁块,浸没在量筒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1
B.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2
C.把木块和铁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并让它们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3
D.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为m1
E.用天平称出小铁块的质量为m2
(1)请选出必要的步骤,并将正确步骤序号填在横线上:______;
(2)写出木块密度的表达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的测定.
通常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用天平和量筒很容易测出它的密度,但如果物体不沉入水,我们一般采用悬重法,即先用天平称出待测物体的质量,再在待测物体上悬挂一个重物,先将重物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读数V1,再将物体与悬挂重物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量筒中水面读数V2,则待测物体的体积V=V2-V1,最后用密度公式就能求出.这样用天平和量筒也能求出不能沉入水中的物体的密度.
例:某同学要测定一块不沉入水的小木块的密度,为此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步骤:
A.用细线拴住小铁块,浸没在量筒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1
B.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2
C.把木块和铁块系在一起放入量筒,并让它们全部浸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的刻度V3
D.用天平称出木块的质量为m1
E.用天平称出小铁块的质量为m2
(1)请选出必要的步骤,并将正确步骤序号填在横线上:______;
(2)写出木块密度的表达式: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不能调焦距的照相机在拍摄远处、近处的物体时,通过调节暗箱的长度,即调节像距v,使远近不同的物体通过镜头所成的像都清晰地成在胶片上.人的眼睛也相当于照相机,那么,眼睛是怎样使远处的物体和近处的物体都能被看得清清楚楚的?某实验探究小组的同学们经过思考,提出了下列猜想:“眼睛能将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都在视网膜上成像,从而使远近物体都能被看清楚,其原因可能是晶状体的焦距发生变化,但像距不变.”猜想是否正确呢?该实验小组经过讨论后,利用f19 cmf210 cmf311 cm3个凸透镜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实验过程中,改变物距,换用不同的凸透镜,但保持像距不变.实验现象、实验数据如下表:

分析实验数据:

(1)比较实验2与实验1发现,当观察物体变近时,要在原处得到清晰的像,可换用焦距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

(2)比较实验3与实验1发现,当观察物体变远时,要在原处得到清晰的像,可换用焦距较________(选填“大”或“小”)的凸透镜.该小组同学经过分析、思考,证实了自己的猜想是________(选填“正确”或“不正确”)的,即眼睛看远处物体和近处物体都很清楚,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厚度,改变晶状体所构成的透镜的________来实现的.

(3)该小组是按照怎样的思维过程进行探究活动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