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是由 的能转化而来的 次能源.它最终还要转化为光能.动能等其他形式的能.才能为人类所用.那么.为什么还要使用电能呢?因为电能便于 和 .现代社会离不开的各种各样的 .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各种形式能量的转化器.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7万公里,探月卫星将用26小时环绕此轨道一圈后,通过加速再进入一个更大的椭圆轨道,距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 公里,最远为12万公里,需要48小时才能环绕一圈。此后,探测卫星不断加速,开始“奔向”月球,大概经过83小时的飞行,在快要到达月球时,依靠控制火箭的反向助推减速。在被月球引力“俘获”后,成为环月球卫星,最终在离月球表面200公里高度的极地轨道绕月球飞行,开展拍摄三维影像等工作,11月20日开始传回探测数据。

如图所示,左图为火箭升空,右图为嫦娥运行路线图。

 

1)巨型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飞船平地托起,直冲云天:火箭在加速上升过程中,机械能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这个能量是由燃料燃烧释放的_______能转化过来的。它是利用向后喷出气流而使自身受力前进的,这是运用了力的作用是_______的道理。由于地球在自西向东不停地自转,为节省燃料,火箭在升空后应向______方向飞行(选填“偏东”或“偏西”)。

2)卫星与火箭成功分离前,卫星相对运载火箭是     的;在飞船中,卫星是通过    波接受地面的指令。

3)“嫦娥一号”卫星发射后首先将被送入一个地球同步椭圆轨道,这一轨道离地面最近距离为500公里,最远为7万公里,从远地点到近地点运行的过程中,飞船的速度_____,势能__。

4)经过8次变轨后,于11月7日正式进入工作轨道。11月18日卫星转为对月定向姿态变轨(改变运行高度、运行方向)。这是运用了物理学中__________的原理。卫星上的太阳能电池翼:是为卫星提供能源的装置.它的作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______能。

5)火箭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射,大量的“白气”从发射台底部的大水池中涌出,这些“白气”是怎样产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几种通信方式的归类例析

江苏    王梅军

 

一、微波通信

   信息理论表明,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微波的波长在10m~1mm之间,频率在30MHz~之间。一条微波线路可以同时开通几千、几万路电话。但是微波的性质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因此,必须每隔50km左右就要建设一个微波中继站来进行传递。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微波的速度小于光速

    B. 作为载体的无线电波,频率越低,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

    C. 关灯一瞬间,电灯周围的空间里会产生电磁波

    D. 微波通信的信号可沿地球表面曲折传播

    解答:微波是电磁波,其速度等于光速,则A选项错误。因为无线电波的频率越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越多,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而微波的性质接近光波,大致沿直线传播,不能沿地球表面绕射,因而D选项也是错误的。关灯一瞬间,电流发生变化,在电灯周围的空间里会产生电磁波。故正确选项为C。

 

二、卫星通信

    人类通过发射人造卫星,用通信卫星做微波通信的中继站,实现了卫星通信的梦想。通信卫星大多是相对地球“静止”的同步卫星。在地球的周围均匀地配置3颗同步通信卫星,就覆盖了几乎全部地球表面,可以实现全球通信。

  例2. 关于地球同步通信卫星,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 同步卫星的转动周期和地球自转周期相同,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B. 同步卫星在空中静止不动

    C. 同步卫星和月球一样,每天绕地球运转一周

    D. 同步卫星作为传播微波的中继站,地球上空至少要4颗就能将信号覆盖全球

    解答:根据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有关知识,可以判断出正确选项为A。

 

三、光纤通信

    光也是一种电磁波。与微波相比,光的频率更高,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更多。光从光导纤维的一端射入,在内壁上多次反射,从另一端射出,这样就把它所携带的信息传到了远方。光导纤维是很细很细的玻璃丝,通常数条光纤一起敷上保护层,制成光缆,用来传递电视、电话等多种信息。由于光的频率很高,在一定时间内可以传输大量信息。

  例3. 为了在相同的时间内传输更多的信息,我们应该选择下列哪种电磁波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    )

    A. 光波                       B. 短波                       C. 中波                D. 长波

    解答:光的频率比短波、中波和长波更高,所以在相同时间内传输的信息就更多。故正确选项为A。

 

四、网络通信

    计算机可以高速处理大量的信息,把计算机连在一起,就可以进行网络通信,如聊天、电子邮件等。

  例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两台计算机进行发送电子邮件时,必须同时上网

    B. “电子邮件”只能发送文字信息

    C. 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只能用光缆

    D. 因特网的最大好处是能做到信息资源共享

    解答:两台计算机进行发送电子邮件时,不需要同时上网,则A选项错误。“电子邮件”可以发送文字信息,也可以发送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所以B选项也是错误的。计算机之间的联系可以用光缆,也可以用电磁波或导线等,因而C选项也是错误的。故正确选项为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磁悬浮地球仪是使用磁悬浮技术的地球仪,它无需转轴穿过球体便可悬浮于空中,给人以奇特新颖的感觉和精神享受。

    (1)磁悬浮地球仪的球体中有一个磁铁,环形底座内有一金属线圈,通电后相当于电磁铁。金属线圈与球体中的磁铁相互     (吸引、排斥),使球体受力     (平衡、不平衡),从而悬浮于空中。磁悬浮地球仪是利用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的电流的    效应工作的。当磁悬浮地球仪停止工作时,在“拿开球体”和“切断电源”之间应先      

    (2)将磁悬浮地球仪的球体用手轻轻向下按一下,球体就会从原来的悬浮位置向下运动,此时金属线圈中的电流     (增大、减小),磁性增强,金属线圈对球体的作用力    (大于、小于)球体重力,球体到达最低点后向上运动返回原悬浮位置。由于球体具有     ,球体越过原悬浮位置向上运动,此时金属线圈中的电流减小,磁性减弱,球体速度越来越   (大、小),到达最高点后向下运动,并再次回到原悬浮位置。几经反复,球体最终停在原悬浮位置。

    (3)磁悬浮地球仪正常工作时,功率为1W。则工作一个月(30天)耗电     KW·h,这些电能大部分转化成了      (机械能、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短文,并解决文中提出的问题:

    人类为揭示电和磁的关系,经历了漫长的岁月。1820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年轻教师奥斯特,一直在寻求电和磁间的联系。一天在课堂上灵感突至,将一个小磁针放在一很直导线下方,再使导线接通电源,只见小磁针摆动了一个角度后稳定地停了下来。从而证明了:通电导线周围能产生与磁极相作用的磁场。基于这一原理,人们制成了电磁铁。

    1821午,英国青年学生法拉第,深深地为奥斯特的实验所吸引。也想到:既然电能让磁体动,磁能否让通电导体动呢?一次实验中,他在一个水银盆的中间固定一根磁棒,棒边漂着一块插有一根铜线的软木。当铜线接通电池后,软木就漂动了起来。这证明了他的设想。他进一步的实验成果,为后人发明实用的电动机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指明了方向。

   1822年,法拉第又想到:电流可以产生磁;那么,反过来,磁能否产生电呢?他决定去探索“磁生电”的途径。此后,他对这个问题进行丁长期难苦的探究。1831年的一天,他实验失败后,正从线圈中收起一根磁铁时,发现和线圈连的电流计上的指针动了一下。于是他抓住这一机会深究下去,终于发现了感应电流,磁确能转变成电!据此,法拉第设计并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发电机。人类从此逐步进入了电气时代。

(1)通电后,若小磁针不动,则它的指向可能是    (    )

 A.与导线平行  B。与导线垂直  C.与导线间夹角为锐角  D.与导线间的夹角为钝角

(2)软木块由静止开始漂动起来,这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了     的作用。

(3)发电机是将       能转化成           能的机器。

(4)在法拉第的实验中,磁铁和闭合导线间相对静止能否产生感应电流?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