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利用这个实验结论解题时.一定要记住电阻的大小只与电阻的长度.材料.横截面积以及温度有关.与它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是没有关系的. 例3.在某电阻两端加4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A.若要使通过它的电流为0.6A.应在这个电阻两端加 V的电压. 例4.保持电阻箱两端的电压不变.当电阻箱的电阻为10Ω时.通过电阻箱的电流为0.6A,若将电阻箱的电阻调到30 Ω时.通过电阻箱的电流为 A. 通过上面两个实验综合考虑可得: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公式为: 注意: (1) U为导体两端的电压.单位为伏(V), I为通过导体的电流.单位为安(A), R为导体的电阻.单位为欧(Ω) (2)单位统一国际单位才能计算. 例5.一根导体.在它两端加3V电压时.通过它的电流为150mA.当它两端电压增加到5V时.通过它的电流为 mA.它的电阻为 Ω. (3)三个量必须是同一段电路上.同一时间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下面通过两个例题来阐述这两点注意: 例6.如图,其中甲灯电阻是15Ω,s闭合后,电流表读数为0.1A,请计算得出乙灯两端的电压? 注意1. 在运用I=U/R解题时,公式中的U,I,R必须是同一段导体的电压,电流,电阻的值.我们把这一点称之为“同体性 . 例6.如图,电源电压为6V,保持不变.闭合开关,此时电路图中的电流表的示数为0.2A.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得小灯泡上的电压值为3V,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为0~50Ω.通过计算能否得到小灯泡的阻值? 注意2. 公式中的U,I,R还必须是同一时刻的导体的电压.电流.电阻值.我们把这一点称之为“同时性 表1.可得结论:当导体的电阻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表2.可得结论: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本身的电阻成反比. 实验必须保持电压不变 移动滑片.使10Ω电阻两端电压仍为3V 学生计算后答:12V 学生计算后答:0.2A 学生计算后回答:250MA 20Ω 学生思考.但是这道题是没有正确答案的. 学生回答:因为移动了滑动变阻器.题目中的很多量都发生了变化.要分清之前和之后的量之间的关系. 本结论要学生回答.可以找多位学生重复回答.加深印象 对于第3点是一些学生容易忽视的地方.教师要在习题中反复强调.同时.让学生自己分析做题时候的错误想法.对其他学生有警示作用. 关于同体性和同时性在后面的复习中也会用到.在这里一定要复习到位.例6用一道错题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的注意.但教师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思考和讨论. 二.伏安法测电阻 教师讲述: 利用欧姆定律的公式有很多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提问: 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是什么?需要哪些实验器材?画出实验的电路图?此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下面我们用一道例题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7.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电路如图所示.若待测电阻阻值在10Ω左右. ⑴实验原理 ⑵在图中的“o 内填上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符号. ⑶实验前.开关应 .滑片P应放在变阻器的 端. ⑷在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 . 在实验中的故障: ⑴闭合开关后.发现电流表无读数.电压表有示数.故障可能是 . ⑵闭合开关并移动滑片P后.发现电压表无示数.但电流表却有示数.故障可能是 . 根据欧姆定律I=U/R得R=U/I 断开 最右端 得到多组电压和电流值.取平均值.从而减少误差. 教师首先将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告诉学生.使学生心中有数 分析实验故障在本章复习中也要涉及.这是一个中考中的考点. 三.欧姆定律与串.并联特点结合问题 例8.一只2Ω的电阻和一只3Ω的电阻串联.已知 2Ω电阻两端的电压是1V.则3Ω电阻两端的电压是多少?串联电路中的电流是多少? 课堂练习1.如图的电路中.已知电阻R1=5Ω.电流表A1的示数为I1=1A.电流表A的示数为I=1.5A.求:通过R2的电流I2,(3)R2的值. 例9.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3=5 Ω.当开关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A.电压表示数是6V.S1.S2都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1A.求R1.R2的阻值? 课堂练习2.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1=8Ω.R2= 12Ω.求:(1)开关S1,S2都断开.电流表示数为0.6A.那么电源电压多大?(2)开关S1.S2都闭合.电流表示数为2.5A.那么R3的阻值多大? 例10.一盏灯额定电压为6V.电阻为12Ω的电灯接在18V电路上.要让它正常工作.应该怎么做? 分析: 1.若18V的电压加在电灯上.电灯肯定受不了.电压超过6V了. 2.电灯正常工作是指它两端的电压正好是6V. 3.必须要把多余的12V电压加在其他用电器上.那就要再串联一个用电器分得正好12V电压. 板书讲演.课堂练习题.每位学生动手计算. 针对这个问题采取的是课堂上讲解一道例题.课堂上练习一题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 四.串联分压.并联分流问题 串联电路的分压公式: 串联电路中电阻越大.分得的电压越大. 若R1 > R2, 则U1 > U2 = = < < 例11.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开关S1.S2都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只闭合S1时.电压表的示数为2V.则两个电阻的阻值之比R1:R2= . 分析: 开关S1.S2都闭合时.只有R1.电压表示数为电源电压.只闭合S1时.R1.R2串联.根据串联分压公式.求R1:R2即为求U1:U2. 并联电路的分流公式: 并联电路中电阻越大.分得的电流越小. 若R1 > R2, 则I1 < I2 = = < > 例12.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8A,开关S断开后.电流表的示数改变了0.5A.则R1,R2的阻值之比为 分析: 根据并联电路分流公式.R1:R2=I2:I1 例13.电源电压保持不变.电阻R1:R2=3:4.则S闭合时.甲.乙两电压表示数之比U甲:U乙与S断开时甲.乙两电流表示数之比I甲:I乙分别是 A. 3:4 , 1:1 B. 3:4 , 3:4 C. 3:4 , 4:3 D. 1:4 , 4:3 五.动态电路的取值问题. 例14.电源电压6V保持不变.滑动变阻器R1最大阻值为10Ω.闭合开关S.移动滑片P.电压表示数变化范围应是 分析: 1.电路是R1接入电路电阻与R2串联 2.电压表测的是R1接入电路电阻的电压 3.分别求出滑片P移到最左和最右时.电压表的示数 P0最左时:R1的电压为 P0最左时:R1的电压为 例15: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15V.电阻R0=30Ω.电路两端电压U不变.且U=24V.求在不超过电表量程的情况下.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的变化范围. 分析: 1.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太小时.电流会超过0.6A, 2.若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太大时.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会超过15V. [教学评析]在这个教学设计中共有15道例题和4道学生课堂上的练习.教师在每个例题出现后.找不同的学生分析电路图.分析已知条件.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识图的能力.同时出现了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学生可以对欧姆定律有个全新的认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面4题
利用核爆炸消除地震
①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地下核爆炸来消除地震发生的有效方法,并在理论上证明了此方法的可行性。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核专家在进行地下核爆炸试验时发现,在每次试验后的很长时间内,爆炸中心近百公里范围内都会发生多次地面震动,这使他们意识到地下核爆炸会引发地震,而另一些则不会。据此他们研制出了能引发地震的“地震武器”。前些年,俄罗斯核专家提出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强大冲击波会形成一种压力和张力,这两种作用力会沿着地壳向各个方向传播,也可能传播到即将发生地震的地区,在这一地区的地壳层中积蓄着导致地震的巨大应力,在传播来的压力和张力的作用下,这种应力可能会被反方向抵消,也可能被同方向加强。如果引发地震的应力被地下核爆炸产生的压力和张力削弱抵消的话,地震的发生将得到遏制或者强度将得到减弱,这就是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
③具体实施的方法是,当某个地区呈现出多种地震前兆,由地震专家和核专家共同研究确定进行地下核爆炸的地点,深度及爆炸当量等参数。俄罗斯专家已经设计出利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多次成功引爆了能够消除地震的小型核装置。但也有一些地震专家对这种方法的效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这种方法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实际操作起来难度较大。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方向不容易控制,地震应力的方向也不容易准确掌握,如果计算失误很可能弄巧成拙,引起地震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强度更大的地震。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机构认为,采取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核爆炸应当在有关国际组织的监督下进行,以防止某些国家以消除地震为名进行研制核武器的试验。
【小题1】对地下核爆炸与地震关系的最初研究及其成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核专家和地震专家共同参与研究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关系,并制造了“地震武器”。
B.研究试验表明地下核爆炸并不都能引发地震,有的还能消除地震。
C.研究试验表明有的地下核爆炸能引发地震,据此制造了“地震武器”。
D.“地震武器”根据地下核爆炸与地震的错综复杂关系而制造,既可引发地震也能消除地震。
【小题2】对“用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的力学原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地震应力可由震中向四处传播,地下核爆炸冲击波形成的压力和张力也向四处传播,它们必然相遇。
B.地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来说是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张力和地震应力三种力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
C.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同,相遇时会增强应力,那么对地震就不起作用。
D.地下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和张力如果与地震应力方向相反,相遇时会削弱或抵消应力,从而遏制或减弱地震的强度。
【小题3】从全文看,利用核爆炸来消除地震的原理是什么?
【小题4】从全文看,核爆炸消除地震具体如何操作?存在什么弊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B、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室有一个较长且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只弹簧测力计可供使用.小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1)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要
水平匀速
水平匀速
拉动,这样做的原因是
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拉力与滑动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

(2)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
B
B
(填序号).结论是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无关

(3)只利用现有器材且保持木板水平,还可以验证猜想
C
C
(填序号).
(4)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方案乙有什么优点
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方便操作,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方便操作,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便于读数

次数 木块放置方式 木块运动快慢 弹簧测力计示数
1 平放 很慢 1.2N
2 平放 1.2N
3 平放 较快 1.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B、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室有一个较长且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只弹簧测力计可供使用.小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1)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要______拉动,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
(2)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______(填序号).结论是______.
(3)只利用现有器材且保持木板水平,还可以验证猜想______(填序号).
(4)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方案乙有什么优点______.
次数木块放置方式木块运动快慢弹簧测力计示数
1平放很慢1.2N
2平放1.2N
3平放较快1.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B、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室有一个较长且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只弹簧测力计可供使用.小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1)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要______拉动,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
(2)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______(填序号).结论是______.
(3)只利用现有器材且保持木板水平,还可以验证猜想______(填序号).
(4)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方案乙有什么优点______.
次数 木块放置方式 木块运动快慢 弹簧测力计示数
1 平放 很慢 1.2N
2 平放 1.2N
3 平放 较快 1.2N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同学们提出了一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的重力大小有关          B、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有关
C、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D、与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实验室有一个较长且光滑程度一致的木板,一个带钩的长方体木块和一只弹簧测力计可供使用.小娟同学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进行三次实验,如图甲所示.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1)在用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时要    拉动,这样做的原因是   
(2)表中数据可以验证猜想    (填序号).结论是   
(3)只利用现有器材且保持木板水平,还可以验证猜想    (填序号).
(4)在探究实验过程中,采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弹簧测力计示数不稳定,很难读数,为解决上述问题,小娟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用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你认为方案乙有什么优点   
次数木块放置方式木块运动快慢弹簧测力计示数
1平放很慢1.2N
2平放1.2N
3平放较快1.2N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