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都对这一现象感到好奇.兴趣很浓.立刻投入到激烈的讨论当中. 第一组:声音的音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难道汽笛的发声频率在变化吗? 第二组:我们认为汽笛发声的频率不会变. 第三组:难道是我们听到的频率发生变化吗? 第四组:若是我们听到的频率发生了变化?有理论依据支持你的说法吗? 火车的汽笛可以看作一个声源.当火车和观察者相对静止时.它发出来的声音的频率就是我们听到的声音的频率.例如:声源发出每秒2500次的振动.听者就听到2500 Hz的音调.当声源和观察者之间都静止不动时.观察者听到声源发出的音调是不会变化的,当两者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火车运动人不动.听者听到声源发出的音调发生了变化. 当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时.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频率为f′.声源的频率为ft和声源的运动速度vt及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有如下的关系: f′=ft 这种情况下.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音调就比声源发出的音调要高.因为>1. 当声源远离观察者而去时.观察者听到声音频率为f″.它和ft.vt.v之间的关系为 f″=ft 这样.观察者听到的声音.音调就比声源发出的音调要低了(因为<1) 假如声源没有运动.则vt=0.这样便有 f′=f″=ft 表示听者听到声音的音调与声源发出的音调是一样的. [结果]这一现象.首先是由奥地利的物理学家多普勒发现的.所以称为多普勒效应.这个效应就是说明这样一个事实: 由于声源和观察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观察者感受到音调发生了变化.当两者相互接近时.观察者接受到的声音的音调要升高,相互离开时.观察者接收到的音调要降低. 但是有多普勒效应发生时.声源本身发声的频率并没有发生变化. 老师最后指出:不仅声波传播时有多普勒效应.光波传播中也存在多普勒效应.比如.天文学家接收到从遥远的星体来的光波频率有微小变化.利用多普勒效应来解释.就知道这个星体是向着地球还是背离地球运动着,同时从频率微小变化的量.可以计算出该星体的运动速度.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文后各题
沼泽地
(日)芥川龙之介
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在某画展的一个房间里发现了一幅小油画。说“发现”未免有些夸大,然而,惟独这幅画就像被遗忘了似的挂在光线最幽暗的角落里,框子也简陋不堪,所以这么说也未尝不可。记得标题是《沼泽地》,画家不是什么知名的人。画面上也只画着浊水、湿土以及地上丛生的草木。恐怕对一般的参观者来说,是名副其实的不屑一顾吧。
而且奇怪的是,这位画家尽管画的是郁郁葱葱的草木,却丝毫也没有使用绿色。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到处涂着混浊的黄色,就像潮湿的墙上一般晦暗的黄色。莫非这位画家真的把草木看成这种颜色吗?也许是出于其他偏好,故意加以夸张吧?我站在这幅画前面,一边对它玩味,一边不由得心里冒出这样的疑问。
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尤其是前景中的泥土,画得那么精细,甚至使人联想到踏上去时脚底下的感觉。这是一片滑溜溜的淤泥,踩上去噗哧一声,会没脚脖子。我在这幅小油画上找到了试图敏锐地捕捉大自然的那个凄惨的艺术家的形象。正如从所有优秀的艺术品感受到的一样,那片黄色的沼泽地上的草木也使我产生了恍惚的悲壮的激情。说实在的,挂在同一会场上的大大小小、各种风格的绘画当中,没有一幅给人的印象强烈得足以和这幅相抗衡。
“很欣赏它呢。”有人边说边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我觉得恰似心里的什么东西给甩掉了,就猛地回过头来。
“怎么样,这幅画?”对方一边悠然自得地说着,一边朝着《沼泽地》这幅画努了努他那刚刮过的下巴。他是一家报纸的美术记者,向来以消息灵通人士自居,身材魁梧,穿着时新的淡褐色西装。
这个记者以前曾经给过我一两次不愉快的印象,所以我勉强回答了他一句:“是杰作。”
“杰作吗?这可有意思啦。”记者捧腹大笑。
大概是被他这声音惊动了吧,左边看画的两三个人不约而同地朝这边望了望。我越发不痛快了。
“真有意思。这幅画本来不是会员画的。可是因为作者本人曾反复念叨非要拿到这儿来展出不可,经他的遗族央求审查员,好容易才得以挂在这个角落里。”
“遗族?那末画这幅画的人已经故去了?”
“死了。其实他生前就等于是死了。”
不知不觉间,好奇心战胜了我对这个记者的反感。我问道:“为什么呢?”
“这个画家老早就疯了。”
“画这幅画的时候也是疯着的吗?”
“当然喽。要不是疯子,谁会画出这种颜色的画呢?可你还在赞赏,说它是杰作哩。这可太有趣儿啦!”
记者又得意洋洋地放声大笑起来。他大概料想我会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要不就是更进一步,想使我对他鉴赏上的优越留下印象吧。然而他这两个指望都落空了。因为他的话音未落,一种近乎肃然起敬的感情,像难以描述的波澜震撼了我的整个身心。我十分郑重地重新凝视这幅沼泽地的画。我在这张小小画布上再一次看到了为可怕的焦躁与不安所折磨的艺术家痛苦的形象。
“不过,听说他好像是因为不能随心所欲地作画才发疯的呢。要说可取嘛,这一点倒是可取的。”
记者露出爽快的样子,几乎是高兴般地微笑着。这就是无名的艺术家我们当中的一个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从人世间换到的惟一报偿!我浑身奇怪地打着寒战,第三次观察这幅忧郁的画。画面上,在阴沉沉的天与水之间,潮湿的黄土色的芦苇、白杨和无花果树,长得那么生气蓬勃,宛如看到了大自然本身一般……
“是杰作。”我盯着记者的脸,斩钉截铁地重复了一遍。
(摘自《世界文学名著经典文库》)
【小题1】文中说“我越看越感到这幅画里蕴蓄着一股可怕的力量”,其中蕴蓄着的“一股可怕的力量”指的是什么?(3分)
【小题2】“记者”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4分)
【小题3】小说以“沼泽地”为题有什么用意?(5分)
【小题4】“我”两次评价《沼泽地》是杰作,两次“是杰作”的含意分别是什么?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认为能称得上“杰作”的艺术作品应具备怎样的特点。(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