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实之道:不仅是训练.聪明人下傻功夫. 辨析:是先讲后做还是先做后讲?是模仿还是探索?不能简单而论.一概而论. (1)勾画知识树.――突出主干.理清关系.关注交汇点 由谁画脑图?老师?学生?学生交流复习脑图.抖出. (2)突出核心知识.淡化非本质内容 ﹡﹡哪些是核心的?哪些是本质的? 核心即主要部分.本质即根本属性. 例6(Ⅰ)(省略.江西省2008年填空题,第11题:剪裁等腰三角形纸片.) (Ⅱ)(省略.江西省2008年简答题,第17题:猜想平行四边形坐标点.) 随说:枝末知识点了解即可.使用过的特殊情境不再是关注的对象.核心的知识.常用的技能.思想方法应是关注的重点. (3)突出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 例7:谈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 .数形结合是一种意识:能否在需要时建立这种联想.是一种思想:联系与转化的思想.是一种能力:借助数形结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联想的方式.转化的方式:由数想到形.由形想到数,将数的问题转化为形的问题.将形的问题转化为数的问题.然后回到原问题的解决. 数形结合思想的形成需要的是一个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螺旋上升的.多次反复的过程. 数形结合的主要方法.即数形结合的桥梁是数轴和坐标系.A便是两者的简洁表示.数形结合的基础:点与坐标的一一对应性. 数形结合有两大领域:解析几何:用代数来研究几何图形,函数:用图像来研究性质. 作用:表示.解释.用于解决问题. 对数形结合的理解有三种: 狭义的理解.数的基本元素是指数.坐标.方程.函数等.形的基本元素是指点.直线.圆.曲线等.数形结合就是将数与形联系起来.主要是以坐标为桥梁.一一对应关系为基础.通过“以形助数 或“以数解形 . 相互为用.解决问题:形直观形象.数准确入微,形定思路.数来定解. 广义理解1:狭义中的数形结合.加上特殊代数式.等式.不等式等所反映的几何意义.以及特殊图形所反映的代数意义等.后者可与坐标无关.但有表示.解释的作用. 广义理解2:数指狭义中的数.加上数据.形为几何图形和统计图形. 数形结合通常是以狭义的方式来理解的.有时也在狭义1上使用数学结合.初中数学中与数形结合有关的内容有: 数与代数部分:整式乘法运算.(3)公式,的几何背景.(4)能用观察.画图等手段估计方程的解.(5)会用数轴确定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能结合图象对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进行分析.能用适当的函数表示法刻画某些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8)会画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根据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的图象和解析表达式理解其性质.会根据公式确定二次函数图象的顶点.开口方向和对称轴.(9)能根据一次函数的图象求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近似解.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等等. ﹡﹡运动与函数之间的联想:函数是刻画由运动而引起的变量之间关系的模型,运动是其引起的变量间的函数关系的载体. 空间与图形部分:从广义上讲.有度量存在的几何问题都是具有数形结合特征的.线段及其长度.距离.角及其大小.周长.面积等.度量在初中有两个系统.基于长度的度量与基于角的度量. (1)角度的和与差计算.(2)三角形的内角和等.(3)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4)平行四边形→→矩形→→正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的度量刻画.(5)点与圆.直线与圆以及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度量刻画.(6)圆周角与圆心角的关系.直径所对圆周角的特征的度量刻画.(7)孤长及扇形的面积.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8)平移的距离.旋转的度数.(9)线段的比.成比例线段与黄金分割.锐角三角函数.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12)平面直角坐标系,在给定的直角坐标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感受图形变换后点的坐标的变化.等等. 具体办法:(1)用好每一道精选的试题.讲清“要点.易错点.联系点 .(2)将能力.思想的培养渗透在每节课中.(3)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确定好每一阶段.每节课的具体而又适宜的目标.循序渐进.落实到位.(4)分类:将学生分类, 将存在问题分类,将练习分类,(5)集体备课.-- “量不在多.典型就行,题不在难.有思想就灵. “教师跳进题海.学生跳出题海. 例8(省略.江西省24.2008年第24题,开口相对的两个抛物线构造的二次函数试题.) 随说:由数到形.由形到数. 评价:抓住核心与主干.提高效度与信度, ﹡﹡考试问题:做不完,做不全,做不规范,做不来. ﹡﹡从知识网络的交汇点上设计题目.从学科的整体意义.思想含义上考虑问题. ﹡﹡评价要求:不吓唬学生.努力平实些. 样卷表现:常规计算.推理论证能力等仍是考查的重要内容. 例9(Ⅰ) 解方程组: (Ⅱ)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60°.BC=2AB.延长BA 至E.使EA=AB.连结EC.交AD于F. (1)试用实线连结图中已标明字母的两个点.画出使图中出现直角三角形的所有情况, 中选择一种情况证明. (Ⅲ)某班组织20位同学去帮助某果园果农采摘柑橘.任务是完成720千克柑橘的采摘.运送.包装三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现将三项工作的人员分配和每人每小时完成某项工作量制作如下统计图: (1)按照图1的人员分配方案.已知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相等.那么问每人每小时运送.包装各多少千克柑橘?并补全图2中的条形统计图, (2)若他们一起完成采摘任务后.小明同学将20人分成两组. 由一 组先运送.另一组再去包装.且每 人每小时完成某项工作量与(1) 中相同.结果当包装组在运送组完 成任务所花时间内还有80千克的 柑橘还没有包装.试问小明是怎样 将人员分配的? 说明:常见.常规题的分值约占60%以上,中档题及较易题分值约占70%以上. 样卷表现:对应用意识与能力的考查保持应有力度 例10(Ⅰ)如图是三副拉力器(拉力器除弹簧的根数有差异外其它都相同).拉力器弹簧部分的长度会随着拉力大小的不同发生变化.自然状态下,弹簧部分长均为28 cm. 经测试发现.当作用于甲拉力器的拉力为360N时.拉力器弹簧部分长58cm.设作用于弹簧的拉力为x(N), 弹簧长度为y (cm). (1)求拉力器的一根弹簧中y关于x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2)小明尽力只能将乙拉力器弹簧部分拉至48cm长.而小亮尽力一拉.却能将丙拉力器弹簧部分拉至58cm长.于是小亮说自己的拉力比小明大.你同意小亮的说法吗?说明理由. (Ⅱ)2008年春节前夕.南方地区遭遇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赣南脐橙受灾滞销.为了减少果农的损失.政府部门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采取每千克补贴0.2元的办法补偿果农.下图是“绿荫 果园受灾期间政府补助前.后脐橙销售总收入y与销售量x(吨)的关系图.请结合图象回答以下问题: (1)在出台该项优惠政策前.脐橙的售价为每千克多少元? (2)出台该项优惠政策后.“绿荫 果园将剩余脐橙按原售价 打九折赶紧全部销完.加上政府补贴共收入11.7万元. 求果园共销售了多少吨脐橙? (3)求出台该项优惠政策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说明:成也审题.败也审题.对应用意识与能力的考查是新课程标准关注的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小明、小敏、小新商量要在毕业前夕给老师办公室的4道窗户剪贴窗花表达大伙的尊师之情,今年是农历鸡年,他们设计了金鸡报晓的剪纸图案.小明说:“我来出一道数学题:把剪4只金鸡的任务分配给3个人,每人至少1只,有多少种分配方法”小敏想了想说:“设各人的任务为x、y、z,可以列出方程x+y+z=4.”小新接着说:“那么问题就成了问这个方程有几个正整数解.”现在请你说说看:这个方程正整数解的个数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一岁中四迁偃。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
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
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诸侯五,卿大夫三。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家贫,贷无所得假:借。
B.古者诸侯不百里过:经过。
C.身不得遂,不以为子亲:父母。
D.我日久矣厄:穷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诸公宾客多厌/强弱形易制
B.今法割削之 /亲不为子
C.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自杀
D.急则阻其强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  )(3分)
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
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
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
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
A.①②⑤B.①④⑤C.③④⑤D.②③④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
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
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
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
【小题5】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 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
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张克戬,字德祥,侍中耆曾孙也。第进士,历河间令,知吴县。吴为浙剧邑,民喜争,大姓怙势持官府。为令者踵故抑首,务为不生事,幸得去而已。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使者以状闻,召拜卫尉丞。初,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
宣和七年八月,知汾州。十二月,金兵犯河东,围太原。太原距汾二百里,遣将银朱孛堇来攻,纵兵四掠。克戬毕力扞御。燕人先内附在城下者数十,阴结党欲为内应,悉收斩之。数选劲卒挠敌营,出不意焚其栅,敌惧引去。论功加直秘阁。
靖康元年六月,金兵复逼城。戍将麻世坚中夜斩关出,通判韩琥相继亡,克戬召令兵民曰:“太原既陷,吾固知亡矣。然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诸君其自为谋。”皆泣不能仰视,同辞而对曰:“公父母也,愿尽死听命。”乃益厉兵儆守。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陴:城墙),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金兵破平遥,平遥为汾大邑,久与贼抗,既先陷,又胁降介休、孝义诸县,据州南二十村,作攻城器具。两遣使持书谕克戬,焚不启。具述危苦之状,募士间道言之朝,不报。十月朔,金益万骑来攻愈急。有十人唱为降语,斩以徇。诸酋列城下,克戬临骂极口,炮中一酋,立毙。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明日,金兵从西北隅入,杀都监贾亶,克戬犹帅众巷战。金人募生致之。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一家死者八人。金将奉其尸礼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事闻,诏赠延康殿学士,赠银三百两、绢五百匹,表揭闾里。绍兴中,谥忠确。
(选自《宋史》)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姓势持官府怙:依仗、凭借
B.结党欲为内应阴:阴谋
C.愿与此城终始以明吾节终始:偏义复词,到最后
D.焚香向拜舞南向:面对南方
【小题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从正面说明张克戬为人刚直、视死如归品质的一组是(    )
①克戬一裁以法,奸猾屏气。     ②克戬从弟克公为御史,劾蔡京。  
③义不忍负国家、辱父祖。        ④皆泣不能仰视。
⑤克戬归索朝服,焚香南向拜舞,自引决。⑥葬于后园,罗拜设祭,为立庙。
A.①③⑤B.②④⑥C.④⑤⑥D.①②③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克戬担任吴县县令期间,一改过去县令明哲保身的为官之道,依靠法律制裁了向来飞扬跋扈的当地大姓豪富,得到朝廷认可,被授予卫尉丞官职。
B.张克戬知汾州期间,金兵包围了太原,并派将领银朱孛堇来攻打汾州。张克戬尽全力抵御敌人,先杀了城里的内应;然后出奇兵扰乱敌人,烧毁敌人营寨的栅栏,敌人畏惧退去。
C.在太原被围、汾州危急的情况下,张克戬身先士卒,拼死抵抗,金兵暗中派遣使臣送劝降书,张克戬看都没看,就焚烧了书信。
D.张克戬在保城无望的情况下,给朝廷写了上表给家人留了遗书,城破后穿朝服自杀身亡。张克戬死后,金人很佩服他,将他礼葬于后园,并拜祭致礼,为他立庙。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京再辅政,修怨于张氏,以微事黜克戬。(3分)
(2)贼至,身帅将士披甲登陴,虽屡却敌而援师讫不至。(3分)
(3)度不得免,手草遗表及与妻子遗书,缒州兵持抵京师。(4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范纯仁字尧夫,始出仕,知襄城县。县有牧地,卫士牧马,以践民稼,纯仁捕一人杖之。牧地初不隶县,主者怒曰:“天子宿卫,令敢尔邪?”白其事于上,劾治甚急。纯仁言:“养兵出于税亩,若使暴民田而不得问,税安所出?”诏释之,且听牧地隶县。
  拜同知谏院,奏言:“王安石变祖宗法度,掊[注]克财利,民心不宁。《书》曰:‘怨岂在明,不见是图。’愿陛下图不见之怨。”神宗曰:“何谓不见之怨?”对曰:“杜牧所谓‘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是也。”神宗嘉纳之,曰:“卿善论事,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富弼在相位,称疾家居。纯仁言:“弼受三朝眷倚,当自任天下之重,而恤己深于恤物,忧疾过于忧邦,致主处身,二者胥失。”其所上章疏,语多激切。
  知庆州。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僚属请奏而须报,纯仁曰:“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昼夜争输还之。使者至,已无所负。移齐州,齐俗凶悍,人轻为盗劫。或谓:“此严治之犹不能戢,公一以宽,恐不胜其治矣。”纯仁曰:“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猛而不久,以治凶民,取玩之道也。”有西司理院,系囚常满,皆屠贩盗窃而督偿者。纯仁曰:“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通判曰:“此释之,复紊,官司往往待其以疾毙于狱中,是与民除害尔。”纯仁曰:“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期岁,盗减比年大半。
  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纯仁凡荐引人材,必以天下公议,其人不知自纯仁所出。或曰:“为宰相,岂可不牢笼天下士,使知出于门下?”纯仁曰:“但朝廷进用不失正人,何必知出于我邪?”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谊之所在,则挺然不少屈。每戒子弟曰:“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苟能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至圣贤地位也。”  (《宋史》 列传第七十三 范纯仁)
[注]掊:搜括。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牧地初不隶县           甿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B.或谤其所全活不实,诏遣使按视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C.忧疾过于忧邦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D.或谤其所全活不实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以下四组句子,分别表现范纯仁“敢谏”和“爱民”的一组是(  )
A.愿陛下图不见之怨               报至无及矣,吾当独任其责
B.宜为朕条古今治乱可为鉴戒者     纯仁性夷易宽简,不以声色加人
C.宽出于性,若强以猛,则不能持久   此何不保外使输纳邪?
D.法不至死,以情杀之,岂理也邪?   秦中方饥,擅发常平粟赈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范纯仁认为朝廷军费是由田税所出,故惩治了毁损百姓庄稼的宫廷卫士。他反对以变法搜括钱财,侵害百姓,认为这将使百姓不敢言而敢怒。
B.范纯仁敢于弹劾权贵,他指出宰相富弼身为三朝重臣,深受朝廷恩顾倚重,却称病家居,这是不肯效力君主、担当重任的行为,也是立身处世方面的缺失。
C.范纯仁为政宽缓,对轻罪的囚犯,并不像一般官吏那样使他们在狱中疾病而死,而是给他们自新的机会。这样一年之后,被关押的囚犯大半出狱了。
D.范纯仁担任宰相时,依据公议荐举人才,并不为了将人才罗致到自己门下,也不要被举荐的人知晓感恩,只求朝廷所任用的是正直的人。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会秋大稔,民欢曰:“公实活我,忍累公邪?”(3分)
译文:                                   
(2)尽呼至庭下,训使自新,即释去。(3分)
译文:                                   
(3)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恕己则昏。(3分)
译文:                                   

查看答案和解析>>

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十分重视“民心”,把民心向背看成是国家兴亡和政权兴衰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大略篇》)
“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则求民之亲爱已,不可得也。”(《君道篇》)
“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由士以上,则必以礼乐节之;众庶百姓,则必以法数制之。”(《富国篇》)
——以上均摘自《荀子》
材料二:故明主之治国也,众其守而重其罪,使民以法禁而不以廉止。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韩非子·六反》
材料三: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日:“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的两种观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5分)
(2)材料二反映韩非子在对待人民的态度上持怎样的观点?后来秦始皇沿用了韩非子的这一观点实行统治,带来了怎样的后果?(2分)
(3)材料三集中反映了唐太宗的什么思想?结合史实谈谈在经济方面唐太宗是怎样实践这一思想的?后来取得了怎样的成效?(4分)
(4)对比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1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