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容易回答.并且很快把表中的内容填好. 第二个问题稍难一些.因为抽的家庭太多了.不过利用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知识.我们是可以回答的. 第三个问题最难回答.为什么呢?因为全国人口普查的工作量极其大.我国今后每十年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每五年进行一次全国1﹪人口的抽样调查.即只是研究约1300万人口.然后对这部分人进行调查.从而得出一个估计的答案.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一天,数学学习小组的三名同学小聪、小明、小雨发现一把30°的直角尺斜靠在教室的墙角(如图,△ABC中的直角边BC长为50cm),小聪提议针对这一现象,每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1)小明量了OB的长度并给出了第一个问题:“我量得OB=40cm,则OC=
30cm
30cm

(2)突然,由于支撑不住,尺子紧贴着墙面慢慢滑下来,点B沿墙EO向下滑动,点C沿底OF向右滑动,小雨立即给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点B始终沿着EO下滑至点O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点B下滑的距离与点C向右滑动的距离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3)轮到小聪了,她想了会儿说道:“在听小雨所说的整个下滑过程中,点A与墙角O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请同学们分别回答上述三个思考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天,数学学习小组的三名同学小聪、小明、小雨发现一把30°的直角尺斜靠在教室的墙角(如图,△ABC中的直角边BC长为50cm),小聪提议针对这一现象,每人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1)小明量了OB的长度并给出了第一个问题:“我量得OB=40cm,则OC=______”
(2)突然,由于支撑不住,尺子紧贴着墙面慢慢滑下来,点B沿墙EO向下滑动,点C沿底OF向右滑动,小雨立即给出了第二个问题:“如果点B始终沿着EO下滑至点O为止,在这个过程中,点B下滑的距离与点C向右滑动的距离有可能相等吗?为什么?”
(3)轮到小聪了,她想了会儿说道:“在听小雨所说的整个下滑过程中,点A与墙角O的最大距离是多少?”
请同学们分别回答上述三个思考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大数学家高斯在上小学时曾研究过这样一个问题:1+2+3+…+100=?经过研究,这个问题的一般性结论是1+2+3+…+n=n(n+ 1),其中n是正整数。
现在我们来研究一个类似的问题:
1×2+2×3+…+n(n+1)=?
观察下面三个特殊的等式:
1×2=(1×2×3-0×1×2);
2×3=(2×3×4-1×2×3);
3×4=(3×4×5-2×3×4),
将这三个等式的两边分别相加,可以得到
1×2+2×3+3×4=×3×4×5=20。
读完这段材料,请同学们思考后回答:
(1)1×2+2×3+…+100×101=____;
(2)1×2+2×3+…+n(n+1)=____;
(3)1×2×3+2×3×4+…+n(n+1)(n+2)=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对于代数式2x2+7xy+3y2+x2-kxy+5y2,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当k为何值时,代数式中不含xy项,第二个问题是:在第一问的前提下,如果x=2,y=-1,代数式的值是多少?
(1)小明同学很快就完成了第一个问题,也请你把你的解答写在下面吧.
(2)在做第二个问题时,马小虎同学把y=-1,错看成y=1,可是他得到的最后结果却是正确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漳州)(1)问题探究
数学课上,李老师给出以下命题,要求加以证明.
如图1,在△ABC中,M为BC的中点,且MA=
12
BC,求证∠BAC=90°.
同学们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得到以下证明思路:
思路一 直接利用等腰三角形性质和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思路二 延长AM到D使DM=MA,连接DB,DC,利用矩形的知识…
思路三 以BC为直径作圆,利用圆的知识…
思路四…
请选择一种方法写出完整的证明过程;
(2)结论应用
李老师要求同学们很好地理解(1)中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直接运用(1)命题的结论完成以下两道题:
①如图2,线段AB经过圆心O,交⊙O于点A,C,点D在⊙O上,且∠DAB=30°,OA=a,OB=2a,求证:直线BD是⊙0的切线;
②如图3,△ABC中,M为BC的中点,BD⊥AC于D,E在AB边上,且EM=DM,连接DE,CE,如果∠A=60°,请求出△ADE与△ABC面积的比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