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活中有数据的变化吗?在变化的过程中有什么规律吗?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一个问题: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变化. 接着.教师介绍弹簧及钩码.围绕同学们感兴趣的弹簧分小组开展操作活动.并给出一个实验表格 所挂物体质量(g) 0 50 100 150 200 250 -- 弹簧长度(cm) -- 学生分小组实验.有的学生挂钩码.有的学生测量弹簧的长度.有的学生记录结果. [点评:此处让学生实验可亲身体验数据的变化.并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的精神] 师:哪一组的学生把结果汇报给大家 生A:所挂物体质量分别为0g,50g,100g,150g,200g.250g时.弹簧的长度分别为10cm,12cm,14cm,16cm,18cm,20cm, 师:好.这组同学很详细的记录了每次实验弹簧的长度.那么.你能发现这中间的变化吗? 生B:随着所挂物体的质量的不断增加.弹簧的长度也不断的增加. 师:你真棒.其他同学还有想法吗? 生C:我想补充一下.弹簧的长度不断随着质量的增加而增长.并且所挂钩码的质量每增加50克.弹簧的长度就增加2厘米. 生D:老师.我还知道当所挂物体的质量为x克时.弹簧的长度y = 10 + x 师:太棒了.你们的发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感受的--数量的变化 [点评:新课程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执教者通过实验的结果.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了数据的变化.并能尝试感知以后的变化.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矩形ABCD的三个顶点B(4,0)、C(8,0)、D(8,8).抛物线y=ax2+bx过A、C两点.   

(1)直接写出点A的坐标,并求出抛物线的解析式;

(2)动点P从点A出发.沿线段AB向终点B运动,同时点Q从点C出发,沿线段CD

向终点D运动.速度均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过点P作PE⊥AB交AC于E

①过点E作EF⊥AD于点F,交抛物线于点G.当t为何值时,线段EG最长?

②连接EQ.在点P、Q运动的过程中,判断有几个时刻使得△CEQ是等腰三角形?

请直接写出相应的t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如图,且A (6,0)、C(0,10),P点从C出发沿折线COA匀速运动、Q点从O出发沿折线OAB匀速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秒,且速度均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设.

1.已知直线平分矩形OABC面积,求的值;(经验之谈:过对称中心的任意一条直线均可将中心对称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2.当P点在CO上、Q点在OA上时,为何值有S=12.?

3.求在此运动过程中S与的函数关系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面材料,然后解答问题。(6分)

解方程(x2-1)2-5(x-1)+4=0

解:设y=x2-1

则原方程化为:y2-5y+4=0   ①   ∴y1=1 y2=4

当y=1时,有x2-1=1,即x2=2   ∴x=±

当y=4时,有x2-1=4,即x2=5    ∴x=±

∴原方程的解为:x1=- x2= x3=- x4=

解答问题:

⑴填空:在由原方程得到①的过程中,利用________________法达到了降次的目的,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的数学思想。

⑵解方程-3(-3)=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矩形OABC如图,且A (6,0)、C(0,10),P点从C出发沿折线COA匀速运动、Q点从O出发沿折线OAB匀速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运动秒,且速度均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设.

1.已知直线平分矩形OABC面积,求的值;(经验之谈:过对称中心的任意一条直线均可将中心对称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

2.当P点在CO上、Q点在OA上时,为何值有S=12.?

3.求在此运动过程中S与的函数关系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将n个数据分成四组,其中第四组的频率只有0.15,前面三组一共有34个数据,则第四组有数据的个数和n分别是


  1. A.
    5,40
  2. B.
    40,10
  3. C.
    29,6
  4. D.
    6,40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