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方面看:初二所学的知识难度和深度都加大.尤其是初二的下半学期更加明显.如:四边形.函数等内容都在此阶段学习.所以在夯实基础方面下功夫.在理解和应用方面提高要求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新教材对概念的要求似乎有些淡化.但是在理解应用方面的要求却没有降低.反而是提高了对能力的要求.在对解题步骤的规范方面.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方面等各个环节的落实.都要有周密的计划.得力的措施.这也正是张显我们教师能力的关键方面.要使学生有充足的知识储备.特别是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在解题思路方面有更开阔的拓展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始终把握好对计划的落实.别忘了初二学习的知识许多在中考和今后的学习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例:“一次函数 这部分知识会在综合题中出现.从近三年的中考题的看就可知道:2005年的中考题中的24题,2006年的中考题中的21题,特别是2007年的中考题中的9.20.25.26题都是涉及这部分知识的考察.而函数.方程.不等式的关系又可体现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部分. 如果在初二阶段的一次函数学好了.初三阶段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也就有了基础.这就是说这部分知识学得好与差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函数的质量.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考虑到了各种因素.充分的做了周密安排:从预习环节到课上的展示到课后的辅导都认真落实到位,切实把“四要素 教学法落到了实处.例如:刚才这节课`分式’是极普通的一节课.设计的意图是教师有意的放手让学生们尽量的发挥自身潜力.从预习到探究.从展示到检测.从综合训练到知识的拓展都由学生自己完成.特别是探究过程中的“兵教兵 作用是很大的.这也正是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而量身定做的.整节课真正的把课堂教学的时间留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我.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数学问题的探究.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而教师需在知识结构的层层递进和环环相扣方面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作必要的引导和必须的点拨和评价.`中考链接’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觉到中考题就来源于平时的知识.对中考不用畏惧.这样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中考意识的培养. 教学中我们有时还把相关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如:`函数’和`一次函数’两部分就是如此.(但是这做法是否最好?也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整合的教学中是在相关的概念明确之后就把一次函数这个具体的内容呈现在学习之中.使学生对`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得到再一次的感悟.由此学生对知识之间关系如何掌握产生了较大的兴趣.因为他们很想看看解决具体的函数问题会有怎样的意义?又是怎样去做.也明确了知识的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从而唤起了同学们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如图(1),一本书上放着一个粉笔盒,指出图(2)中的三个平面图形各是从哪个方向看图(1)所看到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从根本上看是因为
A.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B.帝国主义列强对革命的破坏
C.立宪派和旧官僚势力过大
D.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明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测量生活中一建筑物的高.他从自家楼房顶C处,测得对面直立的建筑精英家教网物AB的顶端A的仰角为45°,底端B的俯角为30°,已量得DB=21米.
(1)在原图中画出从点C看点A时的仰角及看点B时的俯角,并分别标出它们的大小;
(2)请你帮助小明求出建筑物AB的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小华在某课外书上看到了这样一道题:“如图,分别以正方形ABCD的边AB、AD为直径画半圆.若正方形的边长为a,求阴影部分的面积.”从表面上看,图中的阴影部分是复杂且比较分散的图形,要直接计算它的面积还是有困难的,但小华仔细考虑过后,只是将正方形的对角线AC、BD连接起来,然后利用自己所学的“图形的旋转”知识很简便地就将本题解决了,你知道他是怎样做的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2•北辰区一模)由甲、乙两组各10名学生,进行趣味数学抢答比赛,共10道题,答对8题(含8题)以上为优秀.
答对题数统计如下:
答对题数 5 6 7 8 9 10 平均数
.
x
中位数 众数 方差 优秀率
甲组 1 0 1 5 2 1 8 8 8 1.6 80%
乙组 0 0 4 3 2 1 7 60%
(1)求表中乙组的平均数、中位数、方差;
(2)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从不同方面评价甲、乙两组选手的成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