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我国应对粮食安全的主要对策 A.减少饲料用粮.大量扩种水稻B.严格保护耕地.积极发展粮食生产.增加供给 C.完善粮食储备制度.严格控制主要粮食品种出口D.增大外汇储备.扩大粮食市场开放.实行自由贸易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玉米也疯狂。以美国为首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主要包括以玉米为原料开发生物乙醇)拉动了世界玉米的价格飙升,也带动了饲料成本上升后中国猪肉价格的暴涨和持续高位运行。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中、美两国是世界玉米最主要的生产大国。2007年度,中国玉米产量为1.7亿吨,美国玉米产量为3.3804亿吨(占全球玉米产量的43.67%)。我国农业部预测,预计本年度中国饲料玉米需求将速到1.05亿吨。美国农业部预测,本年度美国玉米的期末库存为4255万吨,算上期初库存2901万吨,美国年度玉米剩余量预计将速到1.1875亿吨。

材料二 下图是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指示玉米带)。

材料三 下图是玉米产业发展过程示意图。

材料四 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石油资源的日渐紧张,大力发展生物乙醇燃料生产是我国应对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然而国家发改委却紧急叫停了玉米加工乙醇的项目审批。

(1)对比中、美两国玉米带的分布,指出影响玉米分布的自然区位因素。

(2)中国玉米种植面积大于美国,但总产量差异较大。影响中、美两国玉米生产差异的区位因素有(  )

A.气候条件 B.土壤条件 C.水源条件

D.机械化水平 E.市场条件 F.生产方式

(3)分析近年来美国玉米产业迅速向现代玉米能源加工业发展转变的原因。

(4)在玉米深加工政策上,中、美两国呈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2006年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中国在玉米深加工发展上不能复制美国模式。试指出我国玉米向能源加工产业发展的国情制约因素。

(5)目前国家停止玉米加工乙醇项目审批的原因是(  )

A.用玉米生产乙醇比用其他生物原料的成本高 B.不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

C.我国玉米生产产量下降严重        D.会引发国家粮食安全问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了加强与哈萨克斯坦合作,2002年12月4日,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建议俄罗斯联邦政府重新启动“北水南调”工程;修建一条大运河,将俄罗斯的鄂毕河河水南引,直抵中亚的阿姆河与锡尔河,与之共同汇入咸海。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②河。流量丰富,但航运价值不大,简述其主要自然原因。

(2)简述俄罗斯将鄂毕河水引入咸海的主要意义。

(3)俄罗斯的主要农业地带是在(    )

       A.①河流域            B.②河流域           C.③河流域            D.④河流域

(4)D、B地形区上修建铁路的最大地质困难是什么?

材料一  “凡物之极贵重者,皆谓之洋。重楼曰洋楼,彩轿曰洋轿。……挂灯名曰洋灯,火锅名曰洋锅,细而至于酱油之佳者亦名洋酱油,颜料之鲜艳者亦呼洋红洋绿。……大江南北,莫不以洋为尚,洋乎洋乎?盖洋洋乎!”

 ——陈作霖《秉烛里谈》

材料二  传统社会的价值观是“贵义贱利”,居于“四民之末”的商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但是,晚清时期“重商”不仅发展为影响深远持久的社会思潮,而且也改变了清王朝的国策,由“重农抑商”变为“以工商立国”。表现在社会风尚方面,就是习俗更易具有了商业化趋向。商人不仅捐纳功名跻身于绅士之列,而且有名望的绅士们也相率从商,在绅与商的交互渗透中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绅商阶层”。在社会交往中,也出现“交往重衣冠而不问出身”的时俗。

——《新编中国通史·晚清社会风貌》

材料三  在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下,维新派人士倡导发动女权运动。康有为在广东南海首创《不缠足会草例》,其后与康广仁等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不缠足会”,并逐渐推广,新学堂则以不缠足为基本的入学条件,不缠足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经济成长历程》(岳麓版必修Ⅱ):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5)根据上述三则材料,概括晚清社会生活习俗变化的特点。

(6)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材料四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会使地球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对此,人类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长期的探索过程:气候变化问题最初是作为环境问题而由科学家讨论的;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有人开始将环境、气候变化与外交和安全等问题联系起来,气候变化问题才引起了大众关注,上升为国家安全和外交政策问题;至上世纪90年代,全球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经济发展、环境与资源、能源、科技研发等领域内举世瞩目的重大战略性问题;2009年12月,在丹麦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就应对气候变化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达成了广泛共识,取得了重要而积极的成果。

(7)结合对“气候变化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说明人类是怎样追求和发展真理的?

材料五  2009年入秋以来,包括重庆在内的西南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共5104、9万人因旱受灾,饮水困难人口1609万人,粮食生产受到严重威胁。对此,专家认为:此次旱灾既与天气异常有关,也有西南地区植被破坏、生态失衡有关。

       旱灾发生后,重庆市委、市府立即作出了抗灾的重要指示。各有关部门把抗旱救灾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扎实的作风投入抗旱保民生、促春耕工作。

(8)西南地区遭遇特大旱灾和重庆市的应对措施给我们什么样的唯物论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选择题(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A

D

A

B

A

D

C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B

D

C

D

A

D

A

 

 

题号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AC

BC

AC

BC

BD

AC

AD

BC

 

 

 

二.选择题(60分)

27.(14分)

(1)B、C(2分) 

(2)自然条件好、生产规模大、产业化基础强、区位优势明显(四点共4分) 

(3)农业结构的调整(1分)耕地面积减少,使种植业比例下降(1分);畜产品的经济效益高;(1分)发展畜牧业可增加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1分) 

(4)①四季如春,降水丰沛。(2分)  ②主要是距昆明的远近,交通成本的高低,导致农产品利润差异而形成。(由于花卉、蔬菜容易腐烂变质,生产地距离昆明远,需要长途运输,成本增加,所以,呈贡县成为了昆明花卉、蔬菜生产基地;而罗平县距离昆明远,农产品运输成本高,利润低,因而贫富悬殊。)(2分)

28.(13分)

(1)、东部;中部;中部;东北(4分)

(2)、西部和中部;东部;(2分)流入区(东部地区)第二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与第三产业发展和集聚的需要(2分)

(3)、该模式显示:一个地区随人口增加,工业产值、粮食产量也随之上升,但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有所上升;当工农业生产上升,资源急剧减少,环境污染加剧,人口增长趋于平缓;当人口增长缓慢,资源的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得到缓解。(3分)。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应该与该地区的自然资源与环境、工农业生产水平等相适应,从而促进地区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开源节流,合理利用各种资源;防治污染,保护环境与生态;发展绿色农业,储备足够粮食;发展节能型、环保型工业,实现产品升级换代等)(2分)

29.( 11分)

(1)低于     有(秘鲁)寒流经过     秘鲁渔场(3分)

(2)大牧场放牧业 (1分)   气候温和,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距海港较近,利于商品经营(3分)

(3) D(2分)

(4)地中海气候 (1分)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1分)

30. (12分)

(1)国防安全(或国家政策)(1分)    市场、科技、交通、原料供应、信息通达度、工业联系、工业基础等(3分,任答3点)

(2)集聚(1分)  基础设施(1分)   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1分)

(3)土地和劳动力廉价 (1分)  消费市场广阔(1分)

(4)加强对汽车生产的科技投入;培育自主品牌: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生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等(任答2点给2分)

31.(10分)

(1)2010年 (1分)   (2)40年左右(1分)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1分)   2028(正负2年) (1分)

(4)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2分)

(5)问题:人口总数大;就业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2分)影响:给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加剧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就业压力大;社会福利负担重(2分)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