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知识: 题解: 赞颂橘树之美.“颂 是一种诗体.取义于“风.雅.颂 之“颂 .前人多以为此诗作于屈原青少年时代.也有人以为作于放逐江南时期.清姚鼐“疑此篇尚在怀王朝初被谗时所作 .似更符合诗中“闭心自慎.不终失过兮 等句透露的诗人境遇. 赏析: 南国多橘.楚地更可以称之为橘树的故乡了.盛称“江陵千树橘 .可见早在汉代以前.楚地江陵即已以产橘而闻名遐迩.不过橘树的习性也奇:只有生长于南土.才能结出甘美的果实.倘要将它迁徙北地.就只能得到又苦又涩的枳实了.所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这不是一大缺憾吗?但在深深热爱故国乡土的屈原看来.这种“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的秉性.正可与自己矢志不渝的爱国情志相通.所以在他遭谗被疏.赋闲郢都期间.即以南国的橘树作为砥砺志节的榜样.深情地写下了这首咏物名作--. 可分两节.第一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人的外美.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等三句就不同凡响:一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立在广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 之土.任凭什么力量也无法使之迁徙.那凌空而立的意气.“受命不迁 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无限敬意!橘树是可敬的.同时又俊美可亲.诗人接着以精工的笔致.勾勒它充满生机的纷披“绿叶 .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 ,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 .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人的.却有“精色内白 .光采照人的无数“圆果 !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 .如此堪托大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里行间.人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嘉树 的一派自豪.赞美之情.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二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入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中.曾以“羌无实而容长 (外表好看.却无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 .“椒 (喻指执掌朝政的谗佞之臣)等辈“委其美而从俗 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虽少.即已抱定了“独立不迁 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而不流 .“淑离不淫 .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高风亮节,纵然面临百花“并谢 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 一句.乃是沟通“物我 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入诗人自己.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面对严峻的岁月.这便顿使傲霜斗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原自己叠印在了一起.而后思接千载.以“行比伯夷.置以为像兮 收结.全诗境界就一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士的遥相辉映中.前文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身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大志士精神之象征.而高高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从现在所能见到的诗作看.堪称中国诗歌史上的第一首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 ()的奇特境界.从此以后.南国之橘便蕴含了志士仁人“独立不迁 .热爱祖国的丰富文化内涵.而永远为人们所歌咏和效法了.这一独特的贡献.无疑仅属于屈原.所以宋刘辰翁又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 [整体感悟]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