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雷电颂 郭沫若 一 教学目的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2.体会屈原热爱祖国.抨击黑暗.热烈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二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学法.感知本文表达思想感情.增强气势 三 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含的深意 四教法设计 示范朗诵,指导朗诵, 研讨探究 五 学法指导 学习诵读.读中品味,结合背景,联系现实,理解作品内涵 六 教具使用 朗读带 七 课时安排 2 课时 八 板书设计 屈原形象:光明与正义的化身--爱国爱民.英勇无畏 结构:(1)呼唤.歌颂风雷电.表达愤激黑暗和向往光明的情感. (2)借指斥神鬼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手法:1.象征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东皇太一 等众神:象征人世间昏庸腐朽的当权者和官僚统治集团 2.比喻.拟人. 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郭沫若.屈原的相关资料.播放<橘颂>的背景画面(电影插曲).让学生感受草木飒飒的悲凉气氛.倾听屈原在波涛汹涌的流水岸边的仰天长问.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介绍历史尉写作的时代背景. 郭沫若历史剧写于1942年1月.当时是抗日战争后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中国的半壁河山.1942年1月.时值“皖南事变..以后.郭沫若在重庆创作了.借古讽今.揭露国民党统治下的黑暗现实.他借屈原的独自.鞭挞蒋介石的反动统治.抒发了人民的愤恨.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