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内容讲解 这则寓言节选自.题目是后人加的.原文是: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故事的大意是: 魏王准备攻打邯郸.季梁听到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来.来不及舒展衣服皱折.顾不得洗头上的尘土.就忙着去谒见魏王.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大路上遇见一个人.正在向北面赶他的车.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您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马虽然不错.但是这也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即使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方向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善于赶车.’这几样越好.反而会使他离楚国越远!如今大王的每一个行动都想建立霸业.每一个行动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郸.以使土地扩展.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那么距离大王的事业无疑是越来越远.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国去却向北走的人一样的吗? 可见.这个寓言是魏国大臣季梁讽喻魏王攻赵而编纂的故事.他为了打动魏王.来了个现身说法.以自己的经历.带出了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 这个故事一经流传.成为著名的成语之后.它的意义就远远超过了故事本身.千百年来.人们常常引用它去讽刺那些“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 的人.告诫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应朝着既定的方向去努力.切不可像故事中的主人公那样背道而驰. 其实这个故事并不一定就发生在季梁身上.他之所以与自己的亲身经历相联系.是为了让故事显得生动和真实.从而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在说服他人时不妨也用这种说法.将一些故事.案例融入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就更容易打动人. 这个故事.语出.是个很著名的寓言故事.它用一连串的事实来说明“祸 与“福 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马无故亡而入胡 是祸.待到“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就转化为福了,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骏马.“堕而折其髀 .“福 又转化为“祸 .最后.塞上丁壮在同入侵胡人作战中.“死者十九 .而其子以跛之故免征.得以“父子相保 .“祸 再次转化为“福 .如此循环往复.是为了说明老子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观点.阐述了“祸 与“福 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这则寓言比喻虽然暂时吃亏.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它教育人们在不利的情况下看到有利的一面.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把坏事朝有利于自己的方面进行转化.文章语言洗练.论述道理深刻. “塞翁失马 的成语就是从这个故事而来.它常常与“焉知非福 连在一起使用.成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 这则寓言故事选自.标题为编者所加. 大约在1500年前.中国境内有一国家.叫吐谷浑.位于中国的西北边境.相当于现在新疆东南部和青海北部.是鲜卑族人建立的.他们原本住在东北.但经过不断的迁徙.结果迁到了西北边.就是现在新疆东南部和青海北部的地方. 相传.吐谷浑国有一个国王.名叫阿豺.他有二十个儿子.可是.儿子们之间很不和睦.整天争吵.阿豺为此非常忧虑.临终前.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不团结.国家难以安定.就把二十个儿子全都叫到身旁.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枝箭来. 于是就有了“阿豺折箭 的故事. 这个故事历代相传.传递的正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价值力量.透现出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