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习新课. 播完录音.挂出黑板.学生课堂练习内容: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 恹恹欲睡 婆娑倔强 (把形声字"垠与银"."砥与底"的形旁作比较.说说"倔强"的"强"的其他读音.) 2.填空: 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和 .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8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势力.赞美白杨树收尾. 学生口答:课文在1.4.6.8四个自然段中直抒胸臆.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教师点拨:填空练习反映了作者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抒情线索.本文可分五段: 第一段直抒对白杨树的崇敬.赞美. 第二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段把白杨树与楠木作对比.表达鲜明的爱憎.再次赞美白杨树. 3.学习第一段. 问:开篇一句单独成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赞美的原因是"不平凡".用"实在"来强调到底怎样的"不平凡"?下文便以此为线索.从不同方面展开描述. 4.学习第二段. 指名学生朗读第2-4自然段. 作者开头赞美白杨树后.却没有直接描写白杨树本身.笔锋一转.用亲切舒缓的语气.把读者带到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上.(打出白杨.黄土高原的幻灯.) 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印象是什么? 明确:觉得黄土高原像"一条大毡子". 作者运用哪些词语.从哪些方面描写黄土高原景色? 黄绿错综:黄土--"伟大的自然力".麦浪--"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 无边无垠:没有边际.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一幅雄伟辽阔的黄土高原的风景画面"扑入"视野.人们的感觉是什么? 先是"雄壮"."伟大".由于汽车长时间地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奔驰.人们产生了"倦怠"."单调"的感觉.就在这时."猛抬眼"看到了"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白杨树.人们精神为之一振.作者要歌颂的形象--白杨.奇迹般地出现了.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作者视野的角度有什么变化? 作者远看.由面收缩到点.从一排.三五株.到一株. 第4自然段点明那是白杨树."那"和上文中"远远"呼应.是远指. 为什么说白杨树"极普通"而又"实在是不平凡"? 它极常见.极易生长.所以说它"极普通",说它"实在是不平凡".是因为在"单调"的"恹恹欲睡"的情绪中.白杨树的出现出奇制胜.使人清醒.使人振奋. 描写高原的景色有什么作用? 白杨树生长在辽阔广大的肥田沃土上.挺立在"雄壮"."伟大"的背景中.扎根在温暖宽厚的土地母亲的怀抱里.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环境.背景与白杨协调一致.渲染了气氛.衬托了白杨. 5.学习第三段. 分析:现在请同学们朗读文章的第三段.边朗读边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形象?下面还具体写了白杨树的哪几部分.各突出它们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深刻含义?(2)文章用了哪个词语总写白杨树的性格?下面还用了哪些词语加以刻画.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朗读.议论后.教师归纳: 在描绘白杨树的形象方面.作者用"力争上游"一词概括了白杨树形象总的特点.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给白杨树以人格化.下面分别从干.枝.叶.皮四方面写它们的特点.干.突出它的直,枝.强调它的直而紧靠,叶.写它的向上,皮.则主要写它"微微泛出淡青色".通过这些特点的描写.给人以正直.团结.进取.质朴.力争上游的印象.含义十分深刻. 板书: 在刻画白杨树的性格方面.作者用"倔强挺立"总写它的性格待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板书: 总的性格 倔强挺立 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由学生朗读第5.6自然段.要求读出感情. 6指名学生朗读第7自然段.讨论: (l)本段可分几个层次?为什么说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采用什么手法? 作者先虚写一笔.用否定句式暂退一步: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由于审美观点不同.承认白杨"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这是抑.接着.突然转折.连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扬".这是第一层次.用烘托.对比手法赞美了白杨树. (2)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 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3)要求学生把四个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口头表述加以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①要求句式变换正确. 陈述句:你不应该只觉得--.你应该想到--.你也应该联想到--.你还应该更远一点想到--. ②朗读体会语气. 陈述句语气一般.反问句寓问于答.以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加上运用排比形式的反问.加强了气势.更加肯定有力. 4.用幻灯打出板书: 7.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 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 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 学生集体朗读第5-8自然段.要求读出反问的语气.注意重读和停顿. 8.指名学生朗读第9自然段. (1)"贵族化的捕木"象征什么? 讲解:茅盾同志回答说:"贵族化的捕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2)写楠木的目的何在? 结尾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9.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 10.本文通篇采用象征手法.主要通过什么形象表现什么感情? 象征手法.首先是选择能引起读者联想的形象.抓住这个形象的典型特征加以描写.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热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11.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散文在结构上往往有一条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整体.作者可以围绕中心展开丰富的联想.如对黄土高原的描写似乎是游离中心的闲笔.其实不然.它的作用前面已经分析过.文章结尾又以楠木作对比.也是为了烘托.赞美白杨树.我们可以把这种特点叫作"形散神不散".它还表现在语言形式的整齐有力富于韵律上. 12.总结全文.掌握全文的抒情线索. 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第1.4.6.8自然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在我们心目中.它是一个富有无限生机充满战斗激情的典型形象. 课堂教崇设计Ⅱ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