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环节分析设问质疑.呈示目标――通过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水).引出教学任务.将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学习任务中来.通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使学生对此产生困惑.并对学习产生积极的兴趣和动机.激发学生的思考.互动交流――教师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是善于归纳问题的指导者.更是教学活动的调节者和组织者.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 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从探究和讨论中掌握知识.获得发展.教师适时的激发学生的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实验探究――新课标倡导的探究学习.是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的关键环节.本节课采用引导-发现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观察.分析.研究.从而“发现 知识.探究规律,从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用实验去探究.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得出结论――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正确的结论.教师帮助学生将在探究阶段所构建的陈述性知识重新组织成有利于运用的知识形式(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把一般性知识概括成).建立并加强其与其他知识之间的联系.以便于将来的提取和使用. 总结与反思――在这节探究课的最后.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与反思.总结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后.反思这节课所做实验的严密性.还有哪些方面有待解决.另一方面.教师依据整节课的环节.结合教材对全课及探究过程进行总结.2.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现代教学媒体能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传媒集于一体.具有促思.激趣.高效等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发现学习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传统的教学手段板书.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的板书有助于学生倾听已有意见.在此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过程.3.小组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引导-发现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本节课部分采用小组协作的形式.各小组按照探究活动进行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研究课题.学生要积极主动地获取.分析.处理信息.并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4.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传统课上.老师的演示实验或是学生实验其实变成了验证性的实验.新课改要求一种真正的探究模式.学生从实验中形象的感知.再从理论中抽象的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从学科领域和现实生活中选择主题.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提高.通过实验之后的反思.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点评: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赵燕宁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本节课的教学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层次的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通过实验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教师的设计符合课标要求.达到了教学目标.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这四个实验具有一定层次性.属于依次递进关系.所以由教师演示和学生共同探究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能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通过对比得出结论.初步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教师将有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利于学生更直观地感知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将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处理得较妥当.二.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一系列生活中常见的变化为素材.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并通过图片.视屏.flash动画等多种形式的呈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轻松愉悦的情景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互动是一种交往.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在动手实验中.在问题讨论中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积极的评价.并对学生的表现和问题的解答进行适时的评价.这种采用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强调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并重.体现了评价的多样性和整体性.本节课教学步骤清晰.重点突出.能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创造机会.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关系融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感悟了学习化学的乐趣和重要性.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请根据下列已知条件设问,使其成为一道完整的计算题,然后解答.
一定质量的氯化钡(BaCl2)固体和10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刚好完全反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我国青海湖地区素有“夏天晒盐,冬天捞碱”之说,其中捞出的碱主要是碳酸钠和少量氯化钠的混合物.小王同学以捞出的碱作为样品,并用以下一套装置对样品进行分析,根据量筒中收集到的液体的体积(相当于二氧化碳的体积)来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CO2 在饱和NaHCO3 溶液中溶解损失很小) 
(1)在A和B两套装置中,哪一套装置更合理
A
A
(选填“A”或“B”).
(2)准确读取量筒内液体体积的方法是
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视线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3)若实验中直接用水代替饱和NaHCO3溶液进行实验,则测得的样品中碳酸钠的含量与实际值相比会
偏小
偏小
(填“偏大”或“偏小”或“不变”).
(4)若上述方案改用溶质质量分数为36.8%稀硫酸进行分析,问每1000mL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g/mL)能配制出这种稀硫酸
4900
4900
g,需水
3060
3060
mL(水的密度为1.0g/mL).

查看答案和解析>>

23、某同学在实验室发现一瓶NaOH溶液密封不严,他怀疑已部分变质.为了定性  地判断该液中是否存在Na2CO3,请你帮助完成他设计两种不同的实验方案.
方案一(3分):
①提出设想 BaCl2与NaOH不反应,与Na2CO3会生成白色沉淀.
②选用仪器
试管(或小烧杯)、胶头滴管
③进行实验 用试管(或烧杯)分别取少量样品溶液,再
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BaCl2溶液滴入样品溶液中
④反应现象和结论 如果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样品中存在Na2CO3,NaOH溶液已变质;如果溶液中无白色沉淀出现,则
样品中不存在Na2CO3
,溶液未变质.
方案二(7分):
①提出设想 酸与NaOH反应
无气泡
,与Na2CO3
有气泡放出
②选用仪器
试管(或小烧杯)、胶头滴管
③进行实验
用试管(或烧杯)取少量盐酸,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样品溶液滴入试管(或烧杯中)
④反应现象
和结论
如果
有气泡放出
,则样品中有Na2CO3,NaOH溶液已变质;
如果
无气泡放出
,则样品中无Na2CO3,NaOH溶液未变质.
设问(2分):如果样品中确定存在一定量的Na2CO3,均采取逐滴滴入的方法,那么向酸中逐滴滴入样品溶液,与向样品溶液中滴入酸,反应现象有何区别?
答:
向酸中滴入样品溶液时立即有气泡放出;向样品中滴入酸过一会儿才有气泡(或开始无气泡,后来才有气泡)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08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成功实施了神州七号载人航天飞行,创下了
中国航天史上的新纪元,全国上下为之振奋和自豪!
材料1:宇航员在航天飞船上生活,船舱本身有一套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氧气永远不会枯竭,因为宇航员呼吸道排出的二氧化碳,与生态循环系统的氧再生装置中黄色固体物质超氧化钾(KO2)反应可以产生氧气.因此氧再生装置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供应氧气(同时得到一种碳酸盐)的双重功能.
材料2:航天飞船上各种不同型号的仪器也可以散发出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中有些是比较危险的,会危害到航天员的健康.净化和消除船舱内污染物的方法最常用的是活性炭吸附.活性炭可以有效地吸附碳氢化合物和臭氧(O3),但对一氧化碳的吸附效果不好.
阅读收获:我知道航天飞船上的化学污染物除了碳氢化合物外,还有
 
.(写一种,用化学式表示)
设问练习  船舱中超氧化钾接近反应完全时的现象是
 
.由于在船舱中活性炭吸附一氧化碳效果不好,那么下列处理一氧化碳的方法中,比较理想的是
 
(填选项序号)
A.先点燃一氧化碳,再把生成物通过固体物质超氧化钾(KO2
B.把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再把生成的气体通人澄清石灰水
C.一氧化碳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生成活性炭和氧气
简结转新  宇航员在船舱休息时,如果l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大约是22L,那么大约需要消耗
 
g超氧化钾才能把22L二氧化碳吸收完全.(假设二氧化碳的密度为2.0g/L)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学生在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经过认真分析研究,对课本中的气体发生装置(如图A)进行了改进(如图B).
(1)改进后装置的优点是
可以随时使反应进行,也可以随时使反应停止
可以随时使反应进行,也可以随时使反应停止

(2)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石灰水变浑浊
石灰水变浑浊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Ca(OH)2+CO2═CaCO3↓+H2O

(3)将D的CO2倒入C中做性质实验时,操作方法是
把D中的二氧化碳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C中
把D中的二氧化碳沿烧杯内壁缓缓注入C中
;观察到的现象是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下层蜡烛先熄灭,上层蜡烛后熄灭
.此实验说明二氧化碳
密度比空气大
密度比空气大
,且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4)为了探究H2CO3具有酸性,而CO2不具有酸性,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如图E、图F).请写出观察到的现象:
现象:试纸
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不变色
;     现象:试纸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色

问:你认为他通过上述实验
(填“能”或“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