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排学生分组实验:组织学生讨论分组实验1:向一瓶CO2中伸入燃着的小木条讨论并得出结论: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分组实验2:向一瓶CO2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讨论并得出结论: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则CO2越多.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初三(1)班学生将采集到的块状石灰石样品用水冲洗后晾干,称得样品质量为25.0g.该班甲、乙两组同学共利用这25.0g石灰石样品分别进行了如下实验.(假设样品中其他杂质不参加反应,不考虑水、氯化氢逸出)
实验过程:甲组:取一定质量的块状石灰石样品于锥形瓶内,加入过量的10%的稀盐酸Mg,测定反应过程中锥形瓶中的药品质量变化.(如图a)
乙组:把剩余的块状石灰石样品研碎成粉末状,然后全部置于另一锥形瓶内,加入10%的稀盐酸Ng,测定反应过程中锥形瓶中药品的质量变化.(如图b)
两组同学经数据处理得到释放出二氧化碳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c.
精英家教网
问题讨论:
(1)甲、乙两组同学的实验中,甲组实验消耗的时间更短.
(2)两次实验中消耗的稀盐酸质量比甲:乙=1:3.
(3)求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学生在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后忘记塞瓶塞.对于该溶液是否变质,他们提出了如下假设:
假设一:该溶液没有变质
假设二:该溶液部分变质
假设三:该溶液全部变质
他们提出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理由是
 

Ⅰ.定性研究
为了验证以上假设,甲组同学设计了如下两个实验方案:(提示: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方案1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入2滴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假设一成立
方案2 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放入试管中,滴入过理BaCl2溶液,再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酚酞变红 假设
 
成立
有白色沉淀产生,酚酞不变红 假设
 
成立
【交流讨论】
乙组同学认为他们的实验方案不严密,方案一不能证实溶液没有变质.后经研究,方案一改进如下: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
 
,若无气泡产生,则假设一成立.
最后经过同学们共同努力,得出结论:假设二成立.于是他们继续研究下去.
Ⅱ.定量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溶液中碳酸钠的质量是多少呢?
【设计实验】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只要收集上述实验中的相关数据,通过计算就可以得出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你认为该相关数据是
 

(1)测定二氧化碳的体积,甲组同学设计了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铁架台等固定装置已略去),取待测样品,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①如图1所示,连接好装置,检查装置气密性良好;
②称一定量的样品置于烧杯中,加入适量水混合,完全溶解后全部倒入图1的烧瓶中,向分液漏斗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待用;
③将量气管液面调节到“0”刻度,并使量气管内液面与油层相平,打开止水夹和分液漏斗活塞;
④反应结束后,再次调节量气管内液面与油层液面相平,读出气体体积;
⑤查得CO2的密度,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问题讨论】
图1中油层的作用为
 
,油层上方留有空气,会使测量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中和反应明显放出热量,滴加稀盐酸后,发生装置里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这个反应的发生可能使测定结果
 
(填“偏大”、“偏小”或“不受影响”).
(2)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乙组同学提出了可以用如图2装置测定二氧化碳的质量(铁架台、铁夹等固定用装置已略去,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
取10.0g待测样品,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a.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打开弹簧夹,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c.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3.4g;
d.关闭弹簧夹,慢慢滴加Y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e.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f.再次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4.5g.
精英家教网
【交流讨论】
①试剂X、Y、Z依次最适宜选用
 
(选填字母)
A.氢氧化钠溶液   浓盐酸    浓硫酸        B.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稀硫酸    浓硫酸        D.浓硫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②步骤e中通入空气的作用是
 

③若没有装置C,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若没有装置E,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交流讨论】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3)丙组同学提出还可以用如图3方案测定碳酸钠的质量
①该实验要求加入的A溶液必须过量,检查A溶液已过量的方法是
 

②操作B的名称是
 
,该操作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化学兴趣小组对某月饼包装盒中的“脱氧剂”很好奇,他们观察到“脱氧剂”外包装标注的成分为铁粉、活性炭和氯化钠,打开发现灰黑色的固体中还夹杂着少量红棕色粉末.
【资料获悉】铁系“脱氧剂”的作用原理是利用铁能被氧气氧化,从而达到除氧保鲜的目的.
【教师指导】铁被氧气氧化最终产物为红棕色的Fe2O3(其他产物忽略不计).
【探究目的】小组同学欲探究该“脱氧剂”是否已经失效(即单质铁是否已经完全被氧化),并测定各成分的质量分数,设计了以下探究实验.
【实验探究】
步骤1:小刚用磁铁接近样品,发现磁铁吸引了部分黑色固体.
步骤2:称取10.00g样品于一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溶解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称得其质量为7.28g.
步骤3:如图,将得到的7.28g固体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用电子秤称得反应前后总质量差为0.15g.
步骤4:将锥形瓶中反应后的液体过滤,并将滤渣洗涤、干燥后,称得其质量为1.20g.
【交流讨论】
(1)由步骤1得出的结论是
样品中含有单质铁
样品中含有单质铁

(2)步骤2的目的为了推测出“脱氧剂”含有
NaCl
NaCl
(填物质的化学式),其质量为
2.72g
2.72g

(3)步骤3中仪器A的名称为
锥形瓶
锥形瓶

小明认为0.15g差值即为H2的质量,并由此计算出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为4.20g.
小华提出在装置的a导管处应该再连接一个盛有碱石灰(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的干燥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除去H2中混有的水蒸气,减少对氢气质量的测定产生的误差
除去H2中混有的水蒸气,减少对氢气质量的测定产生的误差

(4)步骤4中滤渣是
C
C
(填化学式),如果没有经过洗涤,则称得的质量
1.20g(填“>”、“<”或“=”).
【教师指导】样品在稀硫酸中除了Fe、Fe2O3分别能与稀硫酸反应外,还存在反应:
Fe+Fe2(SO43=3FeSO4.因此,小明用产生H2的质量计算样品中铁的质量不合理.实际上,样品中单质铁的质量应该是与酸反应消耗的铁和与Fe2(SO43反应消耗铁的质量总和.
【学生实验】小红将步骤3的装置进行了改进,重新称取10.00g样品进行实验,并准确测得固体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前后总质量差为0.14g.
【数据处理】由于反应过程较复杂,小组同学在老师的帮助下,推算出与Fe2(SO43反应消耗铁的质量为0.56g.
【请你参与】
(1)写出Fe2O3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请根据以上数据,计算样品中Fe2O3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校的一堂初中化学课:首先,老师在一只干燥的小烧杯中放几粒氢氧化钠固体,让同学们观察.发现白色的氢氧化钠固体很快表面变潮并粘在一起.然后,老师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配制100g2.5%的氢氧化钠溶液.其中甲同学的实验操作如下:
(1)称取2.5g固体氢氧化钠:在天平的两端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调整天平零点,然后在左盘放2g砝码,游码移至0.5g处,往右盘加氢氧化钠固体至天平平衡.
(2)配制溶液:用量筒量取100mL水,然后将氢氧化钠加入量筒中,边加边搅拌.教师对甲同学进行了指导,甲同学纠正了自己操作中的四处错误:
 

 

 

 

(3)最后,老师让学生讨论:设计至少3种方案(至少有一种方案含化学变化),不需要混合物的分离,也不引入其他杂质,将100g的2.5%的氢氧化钠溶液变为5%的氢氧化钠溶液.同学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所提可行方案如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现有一包由NaOH和CaCO3组成的样品50克,欲测定其中CaCO3的含量,方案有很多.现列出学生讨论出的几种结果,请阅读分析后回答相关问题.
方案一:将样品经溶解、过滤、洗涤、烘干等操作后,称量固体质量.
假如固体的测定值为10克,则w(CaCO3)=
 

方案二:在样品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收集到CO211克(不考虑CO2的损耗).则:
(1)样品中w(CaCO3)=
 

(2)为了尽量减少实验误差,CO2最好采用
 
_收集.
方案三:将样品经溶解、过滤、洗涤后,在滤液中加入酚酞试液,再逐滴加入10%的稀盐酸直到溶液褪色,共消耗稀盐酸73克.则w(CaCO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