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的实验中.某小组得 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图中 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 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果是否变化?答: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小组得 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图中
F′
F′
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
F
F
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果是否变化?答:
不变
不变
(填“变”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其中的三个实验步骤是:
(1)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弹簧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O点,在白纸上记下O点和两弹簧秤的读数F1和F2.      
(2)在纸上根据F1和F2的大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作图求出合力F.
(3)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两个弹簧秤拉时相同,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F'和细绳的方向.      
 以上三个步骤中均有错误或疏漏,指出错在哪里?
在(1)中是
未记下F1和F2的方向
未记下F1和F2的方向

在(2)中是
应根据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平行四边形
应根据F1和F2的大小和方向作出平行四边形

在(3)中是
将结点O拉到同一位置而不仅仅是伸长量相同
将结点O拉到同一位置而不仅仅是伸长量相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小组的出如图所示的图(F与A、O共线),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图中
F′
F′
是F1与F2合力的理论值;图中
F
F
 是F1与F2合力的实际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某小组得出如图所示的图(F4与PO共线),图中
F3
F3
是F1与F2合成的理论值;
F4
F4
是F1与F2合成的实际值,在实验中如果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那么实验结果将
不变
不变
(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验证“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的实验中,先将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水平木板上,另一端系上带有绳套的两根细绳.实验时,需要两次拉伸橡皮条,一次是通过两细绳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另一次是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
(1)实验对两次拉伸橡皮条的要求中,下列
BD
BD
是正确的(填字母代号).
A.将橡皮条拉伸相同长度即可
B.将橡皮条沿相同方向拉到相同长度
C.将弹簧秤都拉伸到相同刻度
D.将橡皮条和绳的结点拉到相同位置
(2)同学们在操作过程中有如下议论,其中对减小实验误差有益的说法是
BD
BD
(填字母代号).
A.两细绳必须等长
B.弹簧秤、细绳、橡皮条都应与木板平行
C.用两弹簧秤同时拉细绳时两弹簧秤示数之差应尽可能大
D.拉橡皮条的细绳要长些,标记同一细绳方向的两点要远些
(3)某小组得出如图所示的图,其中A为固定橡皮条的图钉,O为橡皮条与细绳套的结点.图中
F′
F′
是F1和F2合成的理论值;
F
F
是F1和F2合成的实际值(填“F”或“F′”).
(4)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B
B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1.CD   2.CD   3.C    4.C     5.B    6.D   7.B    8.B     9.C    10.C

11. 0.25    12. 30 N; 40 N      13. 8; 与F3方向相反     14. 39┱25

15. FF';不变

解析:由图可知:F为理论值,F'为实际值。将两个细绳套换成两根橡皮条不会影响实验结果,因为换成橡皮条后,还必须用弹簧秤拉着橡皮条,将结点拉到原来的O点位置。两个分力的大小以及方向都不会发生变化,只是两个弹簧秤要多移动一段距离,故应填“不变”。

点拨:此实验是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的,通过实验证明在误差允许范围内,平行四边形定则是正确的。

16. 解:以A物体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

则物体B对其压力

FN 2=GB=20N,

地面对A的支持力

FN 1=GA+ GB =60N,

因此A受B的滑动摩擦力

Ff 2=FN 2=20,

A受地面的摩擦力

Ff 1=FN 1 =60,

又由题意得:F= Ff 1+ Ff 2=60+20=80,F= 32N,代入即可得到=0.4。

点拨:要计算动摩擦因数,必须考虑到物体A上、下两个表面都受到了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17. 解:对A点进行受力分析,如图所示,由题意可得:

设OA先断,则N ,解得,

此时N<30N。因此,可以把OA绳拉    

到与竖直方向成30°角处

点拨:此种类型题的一般解法是:先假设某根绳子先断,即先达到其承受的最大拉力,然后判断另一根绳子是否已断。如未断,则此值即为所求;如另一根绳子已断,即此时受到的力已大于其最大承受力,则需选另一根绳子作为研究对象,再次求解。

18. 解:(1)先以人为研究对象,人受三个力作用,重力G、地面对人的支持力FN、绳子的拉力FT。由平衡方程可得:FN+FT=G,解得   FN =200N。即人对地面的压力为200N。

(2)以B点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图所示。将绳子的拉力F分解为两个力:一个分力是对 AB 杆的拉力、一个分力是对 BC杆的压力。F=2 G=600N,由题意及受力分解图可知:

N

N

点拨:对较为复杂的物理问题,解决时应注意从已知入手,从简单   入手处理问题,如本题中,先从研究绳子的拉力入手,再研究人对地面的压力,最后再解决两杆受到的力的大小。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