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下列实验装置图安全正确的是: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1)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用pH试纸鉴别浓硫酸与浓硝酸

②用硝酸银溶液区分二氧化氮和溴蒸气

③酒精灯被碰倒洒出酒精着火时,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④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去二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硫

⑤温度计被摔坏导致水银散落到地面上,应立即用水冲洗水银

⑥称量NaOH固体时,把NaOH固体放在有滤纸的托盘上称量

⑦为了提高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能力,用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进行酸化

⑧检验氯代烃中的氯元素时,可先加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再加入硝酸银溶液来进行检验

(2)实验室中利用电石和水反应制取一定量乙炔来进行其性质实验(通入溴水、酸性KMnO4溶液),最后点燃(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①制取乙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前,应检查气体发生装置(如上图虚线框内装置)的气密性。某同学用双手捂住烧瓶,把导气管伸入水面下,但无任何气泡冒出,则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填代号)。

A.没有关闭分液漏斗的活塞

B.橡皮塞上的孔与导管不匹配或橡皮塞与分液漏斗不匹配

C.导管伸入水面下太深

D.烧瓶容积较大

③实验室用上图方法点燃乙炔,由于乙炔在空气中燃烧会产生浓烈的黑烟,所以在实验时点燃后要迅速熄灭火焰。试用一种简单的、安全的操作方法熄灭火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一)(3分)下列实验操作不正确的是        _

A.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 苯和溴水发生反应可生成无色、比水重的液体溴苯

B.将铜丝弯成螺旋状,在酒精灯上加热变黑后,立即伸入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中,

完成乙醇氧化为乙醛的实验

C.醇中含有少量水可加入硫酸铜再蒸馏制得无水乙醇

D.试管中先加入一定量浓硫酸,再依次加入适量浓硝酸、苯,然后加热制取硝基苯

E.实验室制取乙烯时,放入几片碎瓷片,以避免混合液在受热沸腾时剧烈跳动

F.配制银氨溶液时,将稀氨水慢慢滴入硝酸银溶液中,产生沉淀后继续滴加到沉淀

刚好溶解为止

G.验证溴乙烷水解产物时,将溴乙烷和氢氧化钠溶液混合,充分振荡溶液、静置、

待液体分层后,滴加硝酸银溶液

(二)(7分)乙醇分子中的羟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氧化为醛基,为验证此性质,有关实验如下:

(1)在试管中加入2mL乙醇,把一端弯成螺旋状的铜丝在酒精灯外焰加热后立即插入乙醇中,反复操作几次后把铜丝晾干称重,发现其质量未发生变化,由此可推测铜丝的作用是            ,反应方程式为:                     

(2)某化学兴趣小组认为上述实验操作简单,但

     通过实验得到的信息量较少。他们对此实验

     进行了完善(如图,夹持仪器略去)。指导老师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提出

      以下意见:

   优点:实验原理正确,相对实验(1)而言,在

         反应产物的检验方面有较大改进。

缺点:加热时乙醇汽化速率不易控制,有可能

      造成C装置中产生倒吸现象。

注意:B装置若加热温度过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同学们因此又对实验进行研讨和改进:

① A处采用了水浴加热的方式,这样做的好处是:                          

② C装置可改用以下          装置(填字母)。

    

③ 实验时可对B部分采取合理的操作方法以防止安全隐患,请对此提出你的意见:

                                                                         

查看答案和解析>>

19.请按要求填空:

⑴ 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 用稀HNO3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② 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

③ 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mL 0.1000mol/L 的KMnO4溶液;

④ 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g干燥的NaCl固体;

⑤ 不慎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清洗;

⑥ 用瓷坩埚高温熔融Fe(CrO2)2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⑦ 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

⑧ 配制Al2(SO4)3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

⑵ 为了确定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是CH3—O—CH3还是CH3CH2OH,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乙醇与钠反应(△H<0)生成氢气的体积,并据此计算乙醇分子中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氢原子的数目。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 指出实验装置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若实验中用含有少量水的乙醇代替相同质量的无水乙醇,相同条件下,测得的氢气体积将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 请指出能使该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实验步骤(至少指出两个关键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实验室合成乙酸乙酯的步骤如下:在圆底烧瓶内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瓶口竖直安装通有冷却水的冷凝管(使反应混合物的蒸气冷凝为液体流回烧瓶内),加热回 流一段时间后换成蒸馏装置进行蒸馏,得到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生成乙酸乙酯的反应方程式:
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加热
CH3COOC2H5+H2O
CH3COOH+CH3CH2OH
浓硫酸
加热
CH3COOC2H5+H2O

(2)在烧瓶中除了加入乙醇、浓硫酸和乙酸外,还应放入
碎瓷片
碎瓷片
,目的是
防止烧瓶中液体暴沸
防止烧瓶中液体暴沸

(3)现拟分离粗产品乙酸乙酯、乙酸和乙醇的混合物下列框图是分离操作步骤流程图:

则试剂a是:
饱和碳酸钠溶液
饱和碳酸钠溶液
,分离方法I是
分液
分液
,试剂b是
硫酸
硫酸
,分离方法III是
蒸馏
蒸馏

(4)甲、乙两位同学欲将所得含有乙醇、乙酸和水的乙酸乙酯粗产品提纯,在未用指示剂的情况下,他们都是先加NaOH溶液中和酯中过量的酸,然后用蒸馏法将酯分离出来.实验结果:甲得到了显酸性的酯的混合物;乙得到了大量水溶性的物质.你认为甲、乙两位的同学的做法:
C
C

A.甲正确          B.乙正确       C.甲乙均不正确    D.甲乙均正确
理由是:
甲所加NaOH溶液较少,没有将余酸中和;乙所加NaOH溶液过量,使酯完全水解
甲所加NaOH溶液较少,没有将余酸中和;乙所加NaOH溶液过量,使酯完全水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请按要求填空:

(1)下列实验操作或对实验事实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用稀HNO3清洗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

②配制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时,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加入到浓硝酸中,并不断搅拌;

③用碱式滴定管量取20.00 mL 0.100 0 mol·L-1 KMnO4溶液;

④用托盘天平称取10.50 g干燥的NaCl固体;

⑤不慎将苯酚溶液沾到皮肤上,立即用酒精清洗;

⑥用瓷坩埚高温熔融Fe(CrO2)2和Na2CO3的固体混合物;

⑦向沸腾的NaOH稀溶液中滴加FeCl3饱和溶液,以制备Fe(OH)3胶体;

⑧配制Al2(SO4)3溶液时,加入少量的稀硫酸。

(2)为了确定乙醇分子的结构简式是CH3—O—CH3还是CH3CH2OH,实验室利用图15-15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乙醇与钠反应(ΔH<0)生成氢气的体积,并据此计算乙醇分子中能与金属钠反应的氢原子的数目。试完成下列问题:

                             

                                                    图15-15

①指出实验装置中的错误_____________。

②若实验中用含有少量水的乙醇代替相同质量的无水乙醇,相同条件下,测得的氢气体积将_____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③请指出能使该实验安全、顺利进行的关键实验步骤(至少指出两个关键步骤)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1

2

3

4

5

6

7

8

A

B

C

D

B

C

D

A

9

10

11

12

13

14

15

16

D

A

C

C

A

D

B

B

17.(1)促进,  B  (2)甲大  (各1分)

乙用氯化铵溶液稀释后,增大很多,使的电离平衡向抑制电离的方向移动;发生水解,使稀释后的乙溶液的)增大 (答水解使溶液减小不给分)  (2分)

(3)③  适量的  (各1分)

18.(1);(各2分)

(2)① (1分)    ② (1分)

           得

 

(2分)

                               得

④ 1:2 (2分)

19.(1)    (各2分)

(2)

 (3)0.5   1     (4) D

20.(1)第三周期族(2分)

(2) 属于分子晶体而属于原子晶体(2分)

(3)  (2分)

(4) (写出3种即可)(3分)

21.(1)  ③⑤⑦  (2) C (各2分)

22.(1)等(2分)

(2)  (各1分)

(3)①   (1分)

②a、b (各1分)    (1分) 双手紧握 (或微热) 试管丁使试管中气体逸出,与水接触后即可引发烧杯中的水倒流入试管丁(2分)

 (2分)

23.(1)  (2)  (3) (4)   (各2分)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