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现代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斗争中进化来的观点 课前准备: 教师:查阅有关生物进化的观点.学说.证据,现代类人猿生活的录象片,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搜集有关人类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现代类人猿的分布以及生活状态的图片资料. 课时分配:2课时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人类的起源 1.观察与思考:四种现代类人猿 2.看录象:人类和现代类人猿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3.推测森林古猿当时的生活状况 引言.组织交流.评价并补充 放录象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 小组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起源的资料 观看.分析 看图.展开想象并描述 人类的进化 1.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2.进化的主要证据-化石 3.人类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化的几个方面 先让在这方面有准备的同学讲,投影展示课本中的“资料分析 展开讨论 实物投影展示化石图片.指导观察 展示人类起源与发展的示意图,强调人类进化过程中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语言产生及运用语言的重要作用. 有专长的同学讲,看资料分析讨论.得出初步结论. 观察早期古人类化石图片.发现并提出问题.根据提示分析“露西 .“东非人 所生活的时期及进化状况. 观察描述,表达与交流. 分组游戏 三.人与自然应当和谐发展 教育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渗透保护类人猿及濒危动物的情感教育. 小组讨论: 1.明确人类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必须尊重生态规律. 2.人猿同祖.人猿应友好相处.我们有责任保护好他们.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第四单元 生物圈中的人 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人类的起源 2.达尔文的进化论 3.人类与现代类人猿的比较 人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4.森林古猿的生活 引言:通过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地球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生存的唯一家园.在这大家圆中作为“物种的人 是怎么来的?作为“个体的人又是怎样来的?先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进入新课:关于人类的起源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 现在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观点是:进化论. 请小组交流课前找到的信息资料 投影展示四种现代类人猿.请同学指图说出与人类的相似处.根本区别 根据比较得出人和现代类人猿有近的亲源关系.研究初步表明:人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森林古猿 投影展示:森林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森林古猿的一支下地生活进化成人类?同学们课下可继续找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再探讨. 小结:这节课通过同学们共同努力.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知道现代类人猿和人有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为什么同一祖先会朝着两支发展呢?下节课讨论. 聆听.思考.做笔记 有的说:人是进化来的,有的说:人是猴子变来的,有的说:人是从海里来的,有的说:人是自己生出来的,有的说:西方人认为上帝造人.东方人认为女娲造人等. 神创论.进化论 类人猿的定义.现代类人猿的分布.种类.数量.生活方式(略) 观察图片.思考 相似处:可直立.无尾.手能握物.有喜怒哀乐的表情等. 根本区别:运动方式的不同.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脑发育的程度不同. 总结.记笔记 根据图展开想象并描述(森林古猿在茂密的森林里.主要过着树上生活.以群居生活为主.以树上的果实等为食物).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重庆遇罕见蝗灾,古城紧急呼救:5000条蛇,2万只麻雀,Z0万只青蛙。

  由于古老城地势高,一旦撒药就可能污染山脚下村民喝的水,当地农民说:“我们这儿不能用农药,只要有青蛙和蛇就好办,它们对付蝗虫可管用。可现在青蛙和蛇都让人们吃光了”。有人说:“不要看20万只青蛙听上去吓人,其实全国各家餐馆来支援我们,我看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1)通过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随意捕杀某种动物吗?为什么?

  (2)写出与此有关的食物链。

  (3)进行一下市场调查,目前有多少人还在进行青蛙和蛇的买卖,有没有什么办法制止这种行为?从上述资料中你得到什么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4)链接:蝗灾的相关知识

我国历史上的蝗灾与防治

  近2700多年来,我国已发生大小蝗灾940多次。最早的蝗灾记载是公元前707年。唐、宋时期平均2至3年发生一次,明、清和民国时期几乎连年发生。1929年,全国11个省的168个县遭受蝗灾,损失上亿元。当时江苏下蜀镇的蝗群将铁轨覆盖,致使火车无法通行。旧中国每次蝗灾的爆发,常造成“飞蝗蔽天、赤地千里、禾草皆光、饥荒四起”,给人民群众造成了严重的灾难。蝗灾是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古代落后的科技水平难以根治蝗灾,人们只好求神灵保佑。而今天,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我国已大面积动用飞机灭蝗,并实施了一定的生物防治和生态控制措施,杜绝了蝗虫起飞成灾。

  从以前的人海战术,到今天地面、空中联合防治,人类灭蝗的技术水平在提高。史书中记载的景象再也不会出现了。然而,在取得了年年控制蝗虫不起飞成果的同时,化学防治也给我们自身的生存环境带来污染。每年,黄淮海地区为防治蝗虫,都要喷洒上千吨高效化学农药。化学农药在杀死蝗虫同时,也会杀死其他昆虫,包括蝗虫的天敌及一些益虫。这对施药区域来说无异于一场生态破坏。由于蝗虫的孵化期很长且时间不太一致,当针对一些成虫而喷洒农药时,另外一些蝗虫还在卵

  中无法杀灭。蝗虫天敌的大量减少,必然使蝗虫丧失自然控制因素,种群数量很快恢复。此外,蝗区多是人烟罕至的荒滩荒地,当我们有条件开垦这些土地的时候,残余的农药成分还可能影响到农业的发展。

  喷洒农药虽然控制了蝗灾,但造成了后遗症,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了解相关资料,看看目前,我们主要采取什么办法治蝗?有没有更好的治蝗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黄河三年不断流珍稀鸟类现河口

  春夏之际,水草丰美的黄河口渐渐成了鸟类的乐园。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以前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几十年来没有露过面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销声匿迹数十年的雪雁,居然也出现在一望无际的视野当中。

  自从国家加大对黄河流域的水流调控、实现黄河不断流以来,短短3年间,已经有20多种珍稀鸟类陆续出现在黄河口地区。黄河三角洲拥有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面积约15.3万公顷。作为亚洲鸟类迁徙的“中转站”,这里常年有二百五六十种鸟类栖息,总数达400多万只。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天旱,黄河连年断流,由此也导致黄河入海口地区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淡水湿地连年减少,盐水湿地逐年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这里的鸟类构成也出现显著变化,一些珍稀鸟类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消失。

  国家水利部门尤其是国家黄河水利委员会从1999年起实行了黄河水资源的统一调度,而且,迄今已保持整条河域三年没有断流。源源的水流,宛如鸟类的生命之水。如今,在黄河入海口附近,可以看到,大片的芦苇绵延到天边,清澈的海水注满陆地沟漕,岸边随处可见鸟类的足印,在远远的陆海滩涂上,成群的丹顶鹤有的正悠闲地散步、觅食,有的则在清风中振翅嬉戏。“正是因为有了黄河持续3年的连续供水,其下游入海口地区的淡水湿地才得以连年增加,盐水湿地才开始收缩,生态环境才得以逐渐改善。”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站站长吕卷章说。

  3年来,陆续有一些绝迹了数十年的鸟类,如雪雁、白鹤等,开始在入海口。地区出现,还有一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鸟类——如黑鹳等,也在这里安家落户。据观测,3年来,这里的鸟类已经增加了20多种,原先就有的鸟类数量则大量增加,与此同时,各种鱼类、陆地动物等的数量也有大量增多。

  黄河口地区生态的变化,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专家们认为,在治理黄河的问题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是治理黄河的根本举措,河口地区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增加这么多的鸟类就是最好的证明。

  (1)这篇文章提到了哪几种珍稀鸟类?请找出来。

  (2)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保证黄河不断流?

  (3)黄河生态环境的改善,使得什么生态系统得以恢复,成为鸟儿的家?

  (4)由上述资料,你有什么感想?

  (5)你知道我们国家的“爱鸟周”吗?我们在日常生活应该与鸟类建立什么样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