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意见不一致时.各小组之间要相互辩论.这时可以让各小组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说明生物的特征.以此来阐明他们的观点.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例如.讲到生物能呼吸时.情况可能是这样的:第一小组的学生表演人能呼吸.用手捂住嘴和鼻时.感觉会憋闷.说明人能呼吸.第二小组的学生回答动物也能呼吸.在说明植物也能呼吸时.各小组意见可能有分歧:有的说植物能呼吸.有的说植物不能呼吸.他们非常热烈地辩论起来.最后.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居室中如果养花过多.晚上门窗关严.时间长了后.就会感到憋闷.最后达成共识:生物能呼吸.讲到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时.学生的辩论也很激烈.生物的其他特征.也是通过此方法一个一个总结出来的.在辩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对于上述参加辩论问题的学生.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因为激励性评价和面向全体学生都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 关于生物和生物的特征.这一内容要给予学生25分时间来观察.资料分析.小组讨论.同学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总结出什么是生物.生物的特征.学生边总结.教师边板书这一内容.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生物兴趣小组对金溪蜜梨进行了一次探究,下面是该小组同学与讨论会上所做的归纳和总结.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蜜梨的幼叶淡绿,慢慢长大后颜色会变成深绿.这种叶色加深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叶肉细胞中的
叶绿素
叶绿素
(填物质名称)增多造成的.
(2)树顶的蜜梨大多比树冠下方的蜜梨甜.这是因为树顶的叶片可以接受更多的光照,制造更多的
有机物(淀粉)
有机物(淀粉)

(3)为了增产,果农经常向梨树施放“气肥”.“气肥”主要通过叶片的
气孔
气孔
(填结构名称)进入植物体内.
(4)蜜梨储存久了口感就不甜了,主要原因是
蜜梨进行呼吸作用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了
蜜梨进行呼吸作用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了

(5)在蜜梨开花时节果农吧熊蜂的蜂巢也搬进了梨园,果农这样做的目的是
帮助蜜梨传粉
帮助蜜梨传粉

(6)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该小组进行了探究实验,以下是部分操作步骤图,请据图回答相关问题.
①图滴管滴加的液体是碘液,滴加完毕稍等片刻用清水冲洗,观察到叶片见光部分变成蓝色,说明有
淀粉
淀粉
产生.
②对照叶片遮光部分和见光部分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13?内江)某校七年级探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个个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他们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相关知识后,利用课余时间,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下面是该小组同学在各自进行课外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在一次小组交流与讨论会上所做的归纳与总结,请认真阅读后完善其相关问题:

(1)茜茜同学说,为了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我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操作:
①在步骤2中,用黑纸片把一片叶的部分区域从上、下两面遮盖,这样做的目的是设置
对照
对照
,这样设置后,该实验中的变量是

②进行步骤5和步骤6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含有
淀粉
淀粉

(2)媛媛同学说,我到姥姥家吃枇杷的时候发现,树顶的枇杷比树冠下方的枇杷更甜.这是因为树顶的叶片可以接受更多光照,制造更多
有机物
有机物

(3)丹丹同学说,我在吃枇杷时发现,有的枇杷的果实内只有一粒种子,有的枇杷的果实内有多粒种子,枇杷果实内种子的粒数是由枇杷花的子房中含有多少个
胚珠
胚珠
决定的.
(4)旺旺同学说,我将图2甲所示叶片的主脉切断,在图2乙所示叶片的C处贴上锡箔,在阳光照射4小时,经脱色并用碘液处理后,A部分呈棕褐色,B部分呈蓝色,锡箔的位置不呈蓝色,以上实验能够分别证明光合作用需要
水、光
水、光

(5)西西同学说,已知白菜叶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我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重量相同的新鲜白菜叶片,作下表所示处理: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5小时后称重,其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
丁→丙→乙→甲
丁→丙→乙→甲
组别
涂凡士林部位 不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学活动包括
观察法
观察法
实验法
实验法
调查法
调查法
资料分析法
资料分析法
和相互交流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资料一: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容易引起暴发流行或大流行.其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进行传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或与被污染物品的接触也可以传播.典型的临床特点是急起高热、显著乏力,全身肌肉酸痛.在婴幼儿、老年人和存在心肺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并发肺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死亡.
资料二:带有流感病毒颗粒的飞沫被吸入呼吸道后,呼吸道粘膜已经无法阻挡病毒的侵入,体液中的杀菌物质也“束手无措”最终流感病毒通过细胞内吞作用进入支气管上皮组织和肺泡Ⅰ型细胞,流感病毒成功感染少数细胞后,复制出大量新的子代病毒颗粒,这些病毒颗粒通过呼吸道粘膜扩散并感染其它细胞,或被呼出扩散.
资料三:流感病毒进入支气管上皮组织和肺泡Ⅰ型细胞后,或者人体注射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后,人体启动免疫机制(免疫应答):流感病毒刺激淋巴细胞,特殊的淋巴细胞会产生一种抵抗流感病毒的特殊蛋白质,该特殊的蛋白质能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使流感病毒失去致病性.
资料四:近几年流感病毒变异产生甲型H1N1→H7N9.对应流感在全球蔓延以来,中国政府反应迅速,领导得力,措施得当,防控有效.以下是北济南、临沂、费县三地对输入型患者采取的几项措施:
①把患者及时送入隔离病房,并用达菲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有效治疗.
②让曾与患者在同一车厢、同一架次飞机的乘客及其他亲密接触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到指定地点接受医学观察
③患者房间配置消毒机,24小时雾化消毒.
④除有关医护人员外,其他人一律不准与患者直接接触(只可用可视电话交流和问候).
⑤对患者和密切接触者高规格食宿、医疗、观察实行免费.
(1)某同学初期患上了流感,又来到教室.他就是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中的
传染源
传染源

(2)资料二说明流感病毒会很快突破人体的第一、第二道防线.人体还有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组成的
(3)请你根据资料三完成人体免疫机制(应答):某病毒进入人体→刺激
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
,特殊的淋巴细胞产生
抗体
抗体
吞噬细胞
吞噬细胞
吞噬作用→抗原被清除或失去致病性.
(4)资料四的几项措施中你认为主要应属于保护易感人群的是
②④
②④
(填序号),属于切断传播途径的是
③④
③④
(填序号),属于控制传染源的是
①②
①②
(填序号).
(5)费县人民医院医护人员在欢送患者出院时说:1.甲型H1N1流感可防、可控、可治;2.康复后一般不会再次感染此病.你认为其中“2”说法的科学依据是
患者康复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
患者康复后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

假如某甲型H1N1流感患者康复后,不慎与“手足口病”患者亲密接触,有无患“手足口病”的可能?写出你的判断和理由
有;因为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抵抗作用
有;因为抗体只对特定的病原体有抵抗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探究活动的全过程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案例:“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的科学能力进行评价?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