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椭圆概念的引入 1.演示: 取一条一定长的细绳.把它的两端固定在画图板上的F1和F2两点.当绳长大于F1和F2的距离时.用铅笔尖把绳子拉紧.使笔尖在图板上慢慢移动.就可以画出一个椭圆. 2.椭圆的定义: 平面内到两定点F1.F2的距离之和等于常数(大于|F1F2|)的点的轨迹叫做椭圆.这两个定点叫做椭圆的焦点.两焦点的距离叫做焦距.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已知椭圆
x2
a2
+
y2
b2
=1(a>b>0)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其右准线上l上存在点A(点A在x轴上方),使△AF1F2为等腰三角形.
(1)求离心率e的范围;
(2)若椭圆上的点(1,
2
2
)
到两焦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2
2
,求△AF1F2的内切圆的方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已知椭圆
x2
a2
+
y2
b2
=1(a>b>0)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F1,F2,其右准线上l上存在点A(点A在x轴上方),使△AF1F2为等腰三角形.
(1)求离心率e的范围;
(2)若椭圆上的点(1,
2
2
)
到两焦点F1,F2的距离之和为2
2
,求△AF1F2的内切圆的方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学生接受能力依赖于老师引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讲座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用f(x)表示学生掌握和接受概念的能力(f(x)的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x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单位:分),可以有以下公式:f(x)=
-0.1x2+2.6x+43
59
-3x+107
(0<x≤10)
(10<x≤16)
(16<x≤30)

(1)开讲多少分钟后,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少分钟?
(2)开讲5分钟与开讲20分钟比较,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一些?
(3)一个数学难题,需要55的接受能力以及13分钟的时间,老师能否及时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授完这个难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发现,学生接受能力依赖于老师引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讲座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用f(x)表示学生掌握和接受概念的能力(f(x)的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x表示提出和讲授概念的时间(单位:分),可以有以下公式:
-0.1x2+2.6x+43(0<x≤10)
59(10<x≤16)
-3x+107(16<x≤30)

(1)开讲多少分钟后,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少分钟?
(2)开讲5分钟与开讲15分钟比较,学生的接受能力何时强一些?
(3)一个数学难题,需要55的接受能力以及10分钟的时间,老师能否及时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授完这个难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接受能力依赖于老师引入概念和描述问题所用的时间,上课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不太长的时间,学生的兴趣保持较理想的状态,随后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并趋于稳定.分析结果和实验表明,设提出和讲述概念的时间为x(单位:分),学生的接受能力为f(x)(f(x)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
f(x)=
-0.1x2+2.6x+44,0<x≤10
60                     ,10<x≤15
-3x+105            ,15<x≤25
30                      ,25<x≤40

(1)开讲后多少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能维持多少时间?
(2)试比较开讲后5分钟、20分钟、35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大小;
(3)若一个数学难题,需要56的接受能力以及12分钟时间,老师能否及时在学生一直达到所需接受能力的状态下讲述完这个难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