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探究方案: ⑴ 先在烧瓶中加入5 mL浓硫酸.按图18-1将装置装备好.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微微加热一会儿.从分液漏斗中滴入1 mL左右甲酸.立即开始均匀产生一氧化碳气泡.待气泡明显减少时.再用小火微微加热反应溶液.直至反应混合液不再冒出气泡为止. 由于一氧化碳有剧毒.该实验需在通风橱内进行. ⑵ 经验纯后.在导管口点燃一氧化碳.产生蓝色火焰. 用醮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手明显感到发烫.证明一氧化碳燃烧时放热,一会儿后.烧杯壁变模糊.取下烧杯.反转.待石灰水流积到烧杯底部.可见明显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如图18-2. ⑶在硬质玻璃管内放入适量的氧化铜.按如图18-3所示装配好装置.在装置末端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一氧化碳检验其纯度.经验纯后先通入一氧化碳.排尽玻璃管内空气.以防止因一氧化碳与空气混合在高温情况下爆炸,待空气排尽点燃酒精灯加热.同时点燃装置末端酒粗灯.使剩余的一氧化碳燃烧掉.以免污染环境.一会儿后.氧化铜逐渐变光亮的紫红色.澄清石灰水逐渐变浑浊.证明有铜和二氧化碳生成. 反应结束后.先停止加热.继续通入一氧化碳.保证新生成的铜在一氧化碳保护的环境下冷却. ⑷ 从农贸市场取一定量的鸭血.加适量的抗凝剂.备用.在一支试管中.取新鲜的鸭血3 mL.通入一氧化碳.一会儿可看到鸭血由鲜红色变暗红色.由此证明一氧化碳更易于血红蛋白结合.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中和反应,从不同角度设计  了如下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方案一:先用pH试纸测定NaOH溶液的pH,再滴加盐酸,并不断振荡溶液,同时测定混合溶液的pH,如果测得的pH逐渐变小且最终小于7,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
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在试纸上,将试纸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将pH试纸放在表面皿上,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在试纸上,将试纸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读出pH

(2)简述强调“测得的pH小于7”的理由:
盐酸呈酸性,为了排除因稀释而使溶液的pH值变小的因素,而使溶液的pH值小于7
盐酸呈酸性,为了排除因稀释而使溶液的pH值变小的因素,而使溶液的pH值小于7

方案二:探究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是否放热.甲同学将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试管中,触摸试管有灼热感,他马上得出结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会放出大量的热.但是乙同学提出异议:热量不一定是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放出的.
(1)你认为乙同学提出异议的理由是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

(2)针对乙同学提出的异议,请你帮助他们完成探究过程并填写下表.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热
方案三:先在NaOH溶液中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显红色,然后再滴加盐酸,可观察到红色逐渐消失,则证明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
该组同学在向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时,发现了一个意外现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变成了红色,过了一会儿红色消失了.
【实验猜想】
①可能是酚酞溶液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红色消失;
②可能是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使红色消失.
【实验探究】
(1)为验证猜想①,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将配制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并在液面上方滴一些植物油,然后在冷却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实验中“加热”和“滴入植物油”的目的是
除去氧气和隔绝氧气
除去氧气和隔绝氧气
.实验结果表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空气中的氧气无关.
(2)为验证猜想②,该组同学做了如下实验:取一定量的Na2CO3溶液,向其中滴入酚酞溶液,发现溶液也呈现红色,由此可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实验结论】
①说明Na2CO3溶液呈
性;
②说明酚酞溶液红色消失与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无关.
(3)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当氢氧化钠溶液浓度很大时,就会出现上述意外现象.
请设计实验证明方案中取用的NaOH溶液浓过大.
①实验方法:
取上述溶液加入水稀释后,在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取上述溶液加入水稀释后,在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②观察到的现象:
溶液呈红色
溶液呈红色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宁德)Na2CO3俗称纯碱,其溶液去油污效果较好.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为红色.
(1)碳酸钠溶液的pH
大于
大于
7(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甲同学想探究是Na+还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试液变红,其设计方案如下:先往Na2CO3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后,再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观察红色是否消失.

①老师肯定了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甲同学方案的不合理之处是
C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后的产物中含有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NaOH
C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反应后的产物中含有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NaOH

②我想设计一个实验方案证明是否是CO32-的作用使酚酞试液变红.在下列物质中选用一种可行的试剂是
C
C
(填序号);
A.HCl      B.NaOH    C.CaCl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向酚酞试液中滴入Na2CO3溶液,振荡;
2、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
1、向酚酞试液中滴入Na2CO3溶液,振荡;
2、向变红后的溶液中再逐滴滴入过量的CaCl2溶液.
酚酞试液变红;
红色逐渐消失,有白色沉淀生成.
酚酞试液变红;
红色逐渐消失,有白色沉淀生成.
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O32-的作用使酚酞试液变红
Na2CO3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CO32-的作用使酚酞试液变红
(3)丙同学发现碳酸钠碱性强弱与溶液的浓度和温度有关,采用以下三个实验步骤来研究,请简要写出第二步的实验步骤(不必写出实验所涉及的仪器).
第一步:分别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l 0%、l 5%、20%的碳酸钠溶液,用pH试纸分别测定它们的pH,并记录;
第二步:
对每一种溶液分别测试它们在不同温度时的pH
对每一种溶液分别测试它们在不同温度时的pH

第三步:根据实验现象,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研究金属铝的化学性质时,不小心将刚打磨过的铝片投入了NaOH溶液中,意外发现有气泡产生,这一发现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提出问题】:A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提出猜想】:A、气体是H2 B、气体是O2 C、气体是CO2 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猜想C不成立,理由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铝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无碳元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铝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无碳元素

【探究方案】:小组同学共同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将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①和②中的玻璃管,并加热.
(1)善于思考的小明认为,在加热之前须先向玻璃管中通入一段时间的该气体,目的是
排尽玻璃管内原有空气
排尽玻璃管内原有空气

(2)若A猜想成立,则①中相应的现象为
黑色物质逐渐变为红色
黑色物质逐渐变为红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CuO
  △  
.
 
Cu+H2O
H2+CuO
  △  
.
 
Cu+H2O

(3)实际实验中,②装置中玻璃管内的Cu粉无明显变化,则可证明猜想
B
B
不成立.
【反思评价】:金属铝具有不同于一般金属的特殊化学性质是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铝薄膜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8?昆明)某兴趣小组查阅化肥的相关资料得知,长期施用硫酸铵化肥会使土壤酸化.该小组同学想探究室温时硫酸铵饱和溶液的酸碱度,设计了如下实验探究方案,请据此回答相关问题.
(猜想或假设)溶液的pH可能为:①pH=7,②pH>7,③
pH<7
pH<7

(设计和实验)组内同学分另外进行了如下实验:
甲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棒蘸取硫酸铵溶液沾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乙同学:取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硫酸铵溶液沾在pH试纸上,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丙同学:将pH试纸直接浸入硫酸铵溶液中,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测得pH<7.
(评价与反思)甲、乙、丙三位同学中操作正确的只有一位,指出另两位同学的操作错误:
①乙同学的错误是将pH试纸润湿
①乙同学的错误是将pH试纸润湿

丙同学的错误是将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溶液中
丙同学的错误是将pH试纸直接浸入待测溶液中

(结论与分析)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①硫酸铵溶液虽然显酸性,但硫酸铵不是酸,而是盐;
②凡是盐的溶液都显酸性.
你认为上述结论错误的是第
条(填①或②),请举一例说明该条结论不正确,
例:
氯化钠属于盐,但其溶液呈中性
氯化钠属于盐,但其溶液呈中性
(合理答案均可).

查看答案和解析>>

11、铁暴露在空气中会生锈、不知你注意了没有,将苹果切开不久,果肉上就会产生一层咖啡色的物质,也好象是生了“锈”一样、某化学活动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切开的苹果“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
猜想①:可能与空气没有关系,只是果肉内的物质自身相互反应而“生锈”、
猜想②: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③: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氮气作用而“生锈”、
猜想④: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作用而“生锈”、
猜想⑤:可能是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苹果“生锈”的速度还可能与温度有关、
【收集证据】
(一)查阅有关资料:已知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二种物质发生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二)实验探究:针对上面的猜想①至猜想⑤,化学活动小组依次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实验验证,并依次观察到下列实验现象、请你将他们设计的可行的实验探究方案,填写在下表中:
猜想 可行的实验方案 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猜想① 将一小块果肉浸入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② 果肉表面变色
猜想③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④ 果肉表面不变色
猜想⑤ 温度高的先变色
得出结论
果肉中的物质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而“生锈”,并且温度越高,苹果“生锈”的速度越快

反思与评价:
(1)在②~⑤四种猜想中,你认为猜想
(填代号)最不合理,理由是
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在验证猜想①时,同学们发现,如果水不与空气隔绝,果肉放在水中时间长了也会变色,其可能的原因是
少量的氧气溶入水中

应用:根据上述结论,要防止果汁变质,果品加工厂加工和保存果汁时可采取的措施是
保持低温、无氧的条件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