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方案一:b 方案二: 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使气体体积膨胀 ②稀盐酸进入烧瓶占据了一定体积 方案三: (1)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溶有氧气 (2)取少量原氢氧化钠溶液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稀释.滴入无色酚酞试液.一段时间后.若红色不消失.则证明红色消 失是氢氧化钠溶质的质量分数过大所致.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氢氧化钠固体及溶液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变质生成碳酸钠.

(1)甲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该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
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足量的氯化钙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白色沉淀生成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b.将步骤a所得的液体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
无色酚酞试液
无色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变红
酚酞试液变红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拓展探究】甲同学又尝试通过实验除去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方案如下:
向该溶液中加入
氢氧化钙
氢氧化钙
,充分反应后,经
过滤
过滤
操作,即可除去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
(2)乙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少量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尝试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设计和进行实验】乙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铁架台、铁夹等固定用装置已略去,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取10.0g待测样品,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a.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打开弹簧夹,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c.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3.4g;
d.关闭弹簧夹,慢慢滴加Y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e.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f.再次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4.5g.
【交流讨论】
①试剂X、Y、Z依次最适宜选用
C
C
(选填字母).
A.氢氧化钠溶液   浓盐酸   浓硫酸           B.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稀硫酸   浓硫酸           D.浓硫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②步骤e中通入空气的作用是
将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D装置中
将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D装置中

③若没有装置C,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下同);若没有装置E,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偏大

【交流讨论】根据实验中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氢氧化钠固体及溶液在空气中很容易发生变质生成碳酸钠.
(1)甲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钠溶液,对其变质情况进行了如下探究.
【猜想与假设】该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实验与结论】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溶液于一支试管中,加入
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不断振荡
产生白色沉淀
产生白色沉淀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b.将步骤a所得的液体静置,取上层清液于另一支试管中,滴加
酚酞试液
酚酞试液
溶液变成红色
溶液变成红色
该氢氧化钠溶液已部分变质
【拓展探究】甲同学又尝试通过实验除去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碳酸钠,方案如下:
向该溶液中加入
氢氧化钙溶液
氢氧化钙溶液
,充分反应后即可除去该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的杂质.
(2)乙同学在实验室里发现少量部分变质的氢氧化钠固体,尝试通过实验测定其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设计和进行实验】乙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铁架台、铁夹等固定用装置已略去,碱石灰是固体氢氧化钠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取10.0g待测样品,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如下:
a.连接好装置,并检查气密性;                b.打开弹簧夹,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c.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3.4g;                  d.关闭弹簧夹,慢慢滴加Y溶液,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
e.打开弹簧夹,再次缓缓通入一段时间空气;    f.再次称量装置D的质量为84.5g.
【交流讨论】
①试剂X、Y、Z依次最适宜选用
C
C
(选填字母).
A.氢氧化钠溶液   浓盐酸   浓硫酸        B.澄清石灰水   稀盐酸   稀硫酸
C.氢氧化钠溶液   稀硫酸   浓硫酸        D.浓硫酸  稀硫酸   氢氧化钠溶液
②步骤e中通入空气的作用是
将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D装置中
将B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全部赶到D装置中

③若没有装置C,则会导致测定结果
偏大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二氧化锰样品中含有杂质炭,为测定该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在一定量的样品中通入干燥纯净的氧气,使杂质炭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CO2来进行分析测定.
精英家教网
(1)仪器①的名称是
 
.如果该实验选择图(一)装置来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用图(二)装置可用于干燥氧气:应在烧瓶内装入
 
进行干燥气体,气体应从
 
端通入.
(3)图(三)是用干燥纯净的O2与样品反应来测定二氧化锰质量分数的装置,装置③中装有碱石灰(生石灰与固体氢氧化钠的混合物),其作用是
 

(4)为验证图(三)中装置②已将CO2吸收完全,可在装置②与③之间加入图(四)装置进行证明,则图(四)装置中加入的试剂为
 
(填字母).
A.NaOH溶液       B. 澄清石灰水      C. 浓硫酸
(5)称取5.0g二氧化锰样品进行实验,图(三)中装置②反应前后的质量差为1.1g,则样品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为
 
(填计算结果).

查看答案和解析>>

30、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在一次科技活动中,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将包有Na2O2固体的棉花放入了如图1的实验中,发现了高低不同的两根蜡烛,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同时也惊奇地发现棉花燃烧了起来.
(1)实验过程中“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的现象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密度比空气的大
不支持燃烧
的性质.
(2)棉花为什么会燃烧呢?小组同学认为棉花要燃烧,除了满足“棉花是可燃物”这一条件,还另需满足a:
棉花充分与氧气接触
、b:
温度必须达到棉花的着火点
两个条件.
[提出问题]:在上述实验中是如何给棉花提供a和b这两个燃烧条件的呢?
[查阅资料]:(1)在常温下Na2O2能和CO2发生化学反应.
(2)在常温下Na2O2能和水发生反应:2Na2O2+2H2O═4NaOH+O2
(3)无水硫酸铜为白色固体,吸水后变为蓝色.
[设计实验]:经过讨论后,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2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步骤]: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②把相关的试剂放入对应的仪器内(D装置的U型管内放有足量的Na2O2固体,烧杯内盛有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并按图2组装整套实验仪器;③用力推动针筒的活塞,把稀盐酸注入试管内;④一段时间后,在P处放置一根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现象.
注:整个实验中不考虑稀盐酸的挥发和空气对实验的影响.
[实验现象]:①无水硫酸铜没有变蓝色;②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
③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分析]:①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的方法:
先在U型管内装入水,使U型管左右液面保持相平,然后向下推针筒活塞,若U型管左边液面下降,右边液面上升,并稳定一段时间则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C装置无水硫酸铜的作用是
证明CO2中的水蒸气确实已被除去

③D装置的烧杯内饱和的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
析出氢氧化钙固体,说明Na2O2和CO2反应放出热量

[得出结论]:(1)①“小木条复燃”说明Na2O2和CO2反应产生的一种气体,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一个条件;②
③饱和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填装置出现的现象)说明Na2O2和CO2反应使图1中的棉花满足了燃烧的另一个条件.
(2) Na2O2和CO2反应除生成一种气体外,还生成了一种固体,甲认为生成的固体是NaOH,乙认为是Na2CO3,同学们经过思考后认为甲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没有水参与反应

(3)Na2O2和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Na2O2+2CO2═2Na2CO3+O2

[拓展提高]:现有一包保存不当的过氧化钠粉末,已证明其已完全变质.为探究其成分,有同学设计了以下定性和定量两种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一、定性方案:

二、定量方案:
称取39.8g样品于一只质量为45g的锥形瓶中,一次性加入20mL蒸馏水后将锥形瓶放置在电子天平上,逐滴滴加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观察显示数字的变化,并绘制出混合溶液的质量与所滴入稀硫酸溶液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请你根据曲线计算出粉末中各成分的质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14、过氧化钠(化学式为Na2O2)可用在呼吸面具中作为氧气来源.Na2O2能跟CO2反应生成O2和另一种固体化合物 ( 用X表示 );也能跟H2O反应生成O2,化学方程式为:2Na2O2+2H2O=4NaOH+O2↑.以下是某兴趣小组进行的探究活动.
(1)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氧气,请回答有关问题.
①实验室制取CO2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03+2HCl=CaCl2+H20+C02

②表明CO2未被Na2O2完全吸收的现象为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③O2可采用D装置收集,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利用了O2
氧气密度比空气的大,氧气有助燃性
性质.
④若A装置产生的CO2中混有水蒸气,要检验干燥的CO2能否与Na2O2反应生成O2
以上实验装置必须加以改进,则改进的方法是
在A、B装置之间(或B、C装置之间)增加气体干燥装置

(2)为探究X是哪种物质及其有关性质,同学们进行了如下分析和实验.
【提出猜想】猜想Ⅰ:X是一种酸; 猜想Ⅱ:X是一种碱; 猜想Ⅲ:X是Na2CO3
【分析讨论】通过对物质组成的分析,一致认为猜想Ⅰ和猜想Ⅱ均不合理.理由是
Na202和C02都不含氢元素,二者反应后不可能生成含氢元素的酸或碱

【实验探究】同学们为证明猜想Ⅲ,设计了如下的两个实验方案,请将下表填写完整.
实验操作 现  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方案一:取少量固体样品于试
管中,向其中
滴加稀盐酸,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
有气泡产生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Na2CO3+2HCl=2NaCl+H2O+CO2
C02+Ca(OH)2=CaC03↓+H2O
方案二:取少量固体,加水配
成溶液,滴加适量
氯化钙或氯化钡等
溶液
有白色沉淀产生
Na2C03+CaCl2=CaC03↓+2NaCl
或Na2C03+BaCl2=BaC03↓+2NaCl等
【实验结论】猜想Ⅲ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