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下列实验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甲酸和甲醛的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甲酸后,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加热 | 检验混合物中是否含有甲醛 |
B | 向米汤中加入含碘的食盐,观察是滞有颜色的变化 | 检验含碘食盐中是否含碘酸钾 |
C | 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 检验红砖中是否含有Fe3+ |
D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加热后,再做银镜反应实验 | 检验淀粉是否水解 |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序号实验内容实验目的
A向盛有10滴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 mol·L-1 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1 Na2S溶液 证明AgCl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
B向2 mL甲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向2 mL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证明与苯环相连的甲基易被氧化
C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D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验证淀粉已水解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盛有10滴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 mol·L-1 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1 Na2S溶液 | 证明AgCl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 |
B | 向2 mL甲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向2 mL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 证明与苯环相连的甲基易被 氧化 |
C |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 | 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
D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 验证淀粉已水解 |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预期实验目的的是( )
序号 | 实验内容 | 实验目的 |
A | 向盛有10滴0.1 mol·L-1 AgNO3溶液的试管中滴加0.1 mol·L-1 NaCl溶液,至不再有沉淀生成,再向其中滴加0.1 mol·L-1 Na2S溶液 | 证明AgCl能转化为溶解度更小的Ag2S |
B | 向2 mL甲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向2 mL苯中加入3滴酸性KMnO4溶液,振荡 | 证明与苯环相连的甲基易被氧化 |
C | 向Na2SiO3溶液中通入CO2 | 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
D | 向淀粉溶液中加入稀硫酸,水浴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加入新制的氢氧化铜悬浊液并加热 | 验证淀粉已水解 |
实验题:某班级的探究小组研究氧化铜能否在氯酸钾的受热分解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设计了如下实验:
制备氧化铜
(1)称取5.0g CuSO4·5H2O晶体,研细后溶解:此步骤需要的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滴加NaOH溶液,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此步实验现象: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A.把步骤(2)中的溶液和沉淀转移到蒸发皿内,稍微加热至沸腾,搅拌,直到沉淀全部变为黑色固体,停止加热,再过滤、洗涤、干燥、再转移到研钵中研细备用。
B.把步骤(2)中的溶液和沉淀转移到过滤器中过滤,洗涤,将上述沉淀在蒸发皿中进行蒸发,至全部变为黑色固体为止。再转移到研钵中研细备用。
你认为那一个步骤更好,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证明氧化铜起催化剂作用
设计对比实验①任取两份氯酸钾,分别放入两支试管,在其中一份中加入经精确称量的ng氧化铜粉末;②将两份氯酸钾同时在相同条件下正确加热,将放出的气体通入水中;③停止加热,冷却,将原先混有氧化铜的反应后混合物加水溶解,小心过滤,得到滤出物,洗涤并干燥;④观察滤出物的颜色和状态;⑤将滤出物和炭粉混和,在密闭容器中高温加热,将反应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并观察试验现象。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氧化铜作催化剂的理论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上实验步骤,有一步不够严密,请指出是那一步:______(填步骤序号);该步骤应该做何改进?__________________。
(3)要达到实验目的,还应该再增加一个实验步骤,这个实验步骤是______。
(4)若用另一套实验装置和操作替换第⑤步实验,也可以达到这一步的实验目的,请从图中所给的仪器作出合理选择,将它们连接成一个符合设计者要求的试验装置。
这个实验装置按照气流从左到右的连接顺序是__接__接__接__接__接__。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C
B
B
D
C
D
B
A
B
D
D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
B
D
C
A
B
ABD
C
AC
AD
AB
BD
23.右 ; ; 半导体材料;
用电器件Z的电流随电压变化的规律是,其具体的表达式为
24.解:(1)对系统AB:
(2)开始时弹簧形变量为,由平衡条件:
①
设当A刚离开档板时弹簧的形变量为:由:可得 ②
故C下降的最大距离为: ③
由①~③式可解得 ④
(3)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C下落h过程中,C重力势能的的减少量等于B的电势能的增量和弹簧弹性势能的增量以及系统动能的增量之和
当C的质量为M时: ⑤
当C的质量为2M时,设A刚离开挡板时B的速度为V
⑥
由④~⑥式可解得A刚离开P时B的速度为:
25.(1)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电荷进入坐标系第1秒内在y轴正方向有
第1秒末,对于电荷应有沿y轴正方向的速度:
电荷到达的位置为: , 由于电荷又经1秒后,返回x轴上某一点,在这1秒内有:
联立以上两式,将已知值带入求得:E2=60N/C
(2)电荷返回x轴上某点时,应有
电荷沿y轴负方向的速度
电荷沿x轴正方向的速度:
电荷的合速度:
此时电荷到达的位置为:
由此可得,电荷到达x轴上(6,0)点后,将做匀速圆周运动,经一段时间后返回O点,
根据电荷在(6,0)点的速度关系及几何关系可得:
解得绕得半径:
又由:代入解得匀强磁场的磁感应强度: (3)设当电场变成E2后,电荷经时间t1,沿y轴正方向的速度为零,则有:
解得,
此段时间内电荷在y轴正方向发生的位移:
在x轴方向发生的位移:
此时电荷的坐标为:
然后,电荷从(4,)点将做类平抛运动,在s时间内返回x轴上的(6,0)点。
最后作匀速圆周运动,回到O点。由以上分析结合(1)(2)问的解答,画出电荷运动
轨迹如图所示
26.(1)氧气向左,二氧化碳向右 扩散作用 (2)升高(3)曲线如图 理由:种子吸胀萌发,呼吸作用加强。
呼吸作用增加,释放CO2增加,提高光合作用速率
(4)CO2浓度过高抑制了呼吸作用等生理过程,从而影
响了光合作用产物的转动,抑制了光合作用强度。
[或:过高浓度的CO2,使控制气孔关闭的基因表达,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供应减少,光合作用速度降低]
27.解析:此题为遗传学题目。(1)此题主要考察遗传学两大定律。
P: AaBB×aaBb
↓
F1:AaBB AaBb aaBB aaBb 即后代基因型有4种。
要想自交产生矮生黄果(aabb),找隐性基因最多的,即aaBb植株自交:
F1: aaBb
↓×
F2: 1aaBB 2aaBb 1aabb
表现型: 矮生红果 矮生黄果
比例: 3 : 1
(2)此题考察减数分裂,此题容易考虑不全而失分。
减数第一次分裂时A基因所在的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情况有两种,一种是两条染色体均进入次级卵母细胞,这样的话,经过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得到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就为12+1=13条;另一种可能是两天染色体均进入第一极体,这样,次级卵母细胞进行正常的减数第二次分裂得到的雌配子染色体数目就为12-1=11条。 因此,得到的雌配子对于A基因来说就有O(表示不含A基因)和AA两种,与aa产生的雄配子a结合得到的后代基因型就有a(注意此处是单体而非单倍体)和AAa(此处为三体而非三倍体)两种,对应的株高表现型也就是矮生植株或正常植株。
(3)此题考察基因突变,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以及基因的表达过程。(详见答案)
(4)此题综合考察基因工程技术及实验设计的方法,很容易只答一个方面,即只对矮生植株进行过量表达而忽略对正常植株A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对于第二种方法的思路比较简单,可能想到的同学出错能比较少。第③个问题比较简单,考察基因对性状的控制。
答案: (1)4 aaBb 矮生红果:矮生黄果=3:1 (2)13或11 正常或矮生 (3)Y Y突变体的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改变比X突变体可能更多(或:X突变体的蛋白质可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改变,Y突变体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可能从第一个氨基酸后都改变)。
(4)①答案一: b. 通过转基因技术,一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二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 c. 测定两个实验组植株的赤霉素含量和植株。
答案二: b. 通过转基因技术,抑制正常植株A基因的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c. 通过转基因技术,使A基因在矮生植株过量表达,测定其赤霉素含量和株高。
(答案二中b和c次序不做要求)
②与对照比较,正常植株在A基因表达被抑制后,赤霉素含量降低,株高降低;与对照比较,A基因在矮生植株中过量表达后,该植株赤霉素含量增加,株高增加。
③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途径,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