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旨]1.愈朴素单纯的人.愈有内在的芳香. 2.白天人的心太浮躁了.闻不到夜来香的香气.不管什么时候.心浮气躁的人总是享受不了生活的快乐. 3.要珍惜青春.因为青春是最名贵的花.最容易凋谢. [附]文言译文: 你曾观看射箭吗?箭靶子.是射箭人瞄准的目标.于是要使你的弓好.使你的箭直.养好你的精神.蓄积你的力量.使你的身姿正.遵守你的射箭方法.来面临箭靶.拉弓一定要拉圆.瞄靶一定要看清.射箭一定要果决.求得射中箭靶中心就可以了.如果不设立箭靶.就没有专一的志向目标了.就算有好的弓箭.强大的力量.茫然的你将要施箭何处呢?况且对于那些以松弛弓箭来嬉游.漫不经心地射箭.起初没有固定目标.也不要求一定能射中的人.那君子与他断绝往来.不和他结为朋友.因为他们没有志向. 善于治学的人.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那也就能够稍稍警诫了吗?治学的人想要达到圣贤的境界.就像射箭的人追求射中靶子一样.不拿圣贤作为标准来学习的人.这和不设立靶子来射箭的人一样.没有固定的志向.就像随水漂浮漫无边际.没有到底的去处.他们不沦为平庸人的很少!这是立志的人首先要做到的. 已经有了确定的方向.就追求如何达到目标的方法.不是特别有志向的人不能做到.所以拜师.识友.读书.探究事理.都是追求达到目的的途径.由是平时闲居没事的时候.这样的志向也不曾懈怠,待人接物的时候.这样的志向也不曾杂乱,安逸舒适的时候.志向不被意气用事,患难忧愁的时候.志向不被困顿胁迫,一定要求达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才罢了.这就是立志始终不可改变啊. 因此如果立下志向.就算志向是做到圣人也是可以实现的.古人说过:“有志向的人.事业最终能成. 又说:“立志不分心.是全神贯注. 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不立志.就算细小的事.也没有成功的道理.何况做学问这么大的事呢?从前孔子凭着生而通晓的天才资质.他开始求学的时候.还一定要立志.何况我们后辈极度愚昧困惑的人呢?我们不能不把立志作为最重要.紧迫的事情.确实是这样啊! 如今大司寇的上士开封浚仪人黄先生善于教育子女.温和且有规制.严格却没隔阂.曾教他的儿子黄济跟从我学习.黄济请我给他的书斋题字来勉励自己.因此我替他写了“尚志 两个字送他.有一天他暂时回乡.又来我这里求一篇说.我挥笔写出想说的话.不以黄济的要求为烦劳.黄济还要想想立志吧. [附:两宋词鉴赏]这首咏柳花的词曾被苏轼赞为妙绝.但在词史上.人们多赞赏东坡的和柳花词.而对这首原作却颇多微词.实际上.这首词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 首句“燕忙莺懒芳残 开篇点题.写燕忙于营巢.莺懒于啼唱.繁花纷纷凋残.表明季节已是暮春,“堤上 .指明地点,“柳花飘坠 .点明主题.破题之后.用“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 紧接上句.把柳花飘坠的形状作了一番渲染.它为下文铺叙.起了蓄势的作用.韩愈诗云:“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意思是说:“杨花和榆荚一无才华.二不工心计,不肯争芳斗艳.开不出千红万絮的花.韩愈表面上是在贬杨花.实际上却暗寓自己的形象.称许它洁白.洒脱和不事奔竞.章楶用这个典故.自然也包含这层意思. “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 写到此.词人竟把柳花虚拟成一群天真无邪.爱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象荡秋千似地悄悄进入了深邃的庭院.春日渐长.而庭院门却整天闭着.柳花活似好奇的孩子一样.想探个究竟.这样.就把柳花的形象写活了. “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 柳花紧挨着珠箔做的窗帘散开.缓缓地想下到闺房里去.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几句深得南宋黄升和魏关之的欣赏.黄升说它“形容尽矣 (卷五评),魏庆之说它“曲尽杨花妙处 .甚至认为苏轼的和词也“恐未能及 (卷二十一).当然.把这首词评在苏轼和词之上是未免偏爱太过,但说它刻画之工不同寻常.那是确实不假.这几句除了刻画出柳花的轻盈体态外.还把它拟人化了.赋予它以“栩栩如生 的神情.真正做到了形神俱似. 下片改从“玉人 方面写: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唐圭璋等称此词为“闺怨词 .估计就是从这里着眼的.到这里.“玉人 已成为词中的女主人公.柳花反退居到陪衬的地位上了.但通篇自始至终不曾离开柳花的形象着笔.下片无非是再通过闺中少妇的心眼.进一步摹写柳花的形神罢了.柳花终于钻入了闺房.粘在少妇的春衣上.少妇的绣花床很快被落絮堆满.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圆.一会儿又破碎了.这段描写.不仅把柳花写得神情酷肖.同时也把少妇惝恍迷离的内心世界显现出来.柳花在少妇的心目中竟变成了轻薄子弟.千方沾惹.万般追逐.乍合乍离.反复无常. “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 .这几句既着意形容柳花飘空坠水时为蜂儿和鱼所贪爱.又反衬幽闺少妇的孤寂无欢. “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借两个典故.既状写柳花飘坠似泪花.又刻画少妇望不见正在“章台走马 的游冶郎时的痛苦心情.章台为汉代长安街名.:“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 颜师古注谓其不欲见人.以扇自障面.后世以“章台走马 指冶游之事.唐崔颢:“斗鸡下杜尘初合.走马章台日半斜.章台帝城称贵里.青楼日晚歌钟起 . 即其一例.至于柳与章台的关系.较早见于南朝梁诗人费昶:“杨柳何时归.袅袅复依依.已映章台陌.复扫长门扉. 唐代传奇又有“章台柳 故事. 这首词若有不足.当是上下片主题不一.从而造成了形象的不集中.然而瑕不掩瑜.此词仍值用心玩味. 第一句:“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因为说的是杨花.似花还似非花这句.就显出味道来了.形态象花.实质不是花. 这里用了似是非是一词.在感觉上有远看一朵花.近看是幅画而恍然大悟的惊喜.不禁赞叹它的神奇.“从教坠 是任凭的意思.无人惜.任杨花坠落.我道:是随风而落.朋友言:从这句来.应该是没风.自然慢慢坠落.我想被风吹落和自然坠落.还是有区别的.正好突出了.前面这个“惜 字.这种连风儿都懒得理会.更不要说人来惜的幽怨. 再看下一句:“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这一句.他把描写杨花.慢慢引申到写人上来.“抛家傍路 本是描写杨花离开枝头坠落.依依不舍之意.这里用“抛家 带有人的感情色彩.用杨花暗指人远去了.或许还是个赶着做事.无暇顾及其它的人.“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杨花离开枝头是无情.傍在路旁是有情.亲人远去.是无情.赶着做事是有情.细思量.有情乎?无情乎?如果说这一句是引申到人.那下一句“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 就完全是拟人化写法了.一幅女子柔肠寸寸绕心头.睡眼朦胧间.双眸似开还闭.似醒还睡.愁绪困难眠之态描写得淋漓尽致.更加衬托出杨花飞飞洒洒.无风自坠的美态.这里的抛家.和拟人.也为后面的孤独埋了伏笔.“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这句完全承接了上句的女子.女子困难眠是为什么?梦中随风万里.找寻郎的去处.偏这梦又被莺啼惊醒.委实让人着恼. 这上阕在我看来.对杨花的描写已是出神入化.而古往今来.都说妙就妙在下阕.“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杨花飞尽.还有来年再开.那恨在那呢?花落了却难再上枝头.这里的花前面指杨花.后面我觉得是泛指.“落红 有“残红 之意.也可暗指初夜.“落红难缀 .也就是说:我此身已属了.可你却离开了.让我怎么办的意思.这里也暗合了尾字“泪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 一场春雨过后.那抛家傍路的柳絮何处去了呢?只剩下一池的碎萍.可以想象.“晓来雨过 指昨夜里还相聚呢.天亮时才离开.才更觉心酸.何况还有上面的“困酣娇眼 为铺垫.睡醒了.郎却无踪.这一池萍碎.碎了萍.更碎了心.“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我们在网上看到有人说“三分春色即三分杨花 .这样的解释不敢苟同.这三分春色.该是指春色三分.并不只有杨柳可代.这春色三分.有二分已经落了.傍土而去.剩下一分.也只是一池碎萍.三分也并非是把春色划成三等分.是把事物量化来作形象化比喻.让我们在脑中完成一个鲜明的画面.真是神来之笔.已达生花之境.“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是结尾“不是杨花.是离人泪 .用的是肯定句.暗合上面女子的思郎之情.让情感达到升华.这时.还有什么话可以说的呢.杨花似花.杨花非花.杨花是愁.杨花是泪. 苏轼是北宋豪放词派的先驱.而这首词却是属于婉约派的.单从咏杨花来说.这词无可挑剔,但结合了当时作者的心境.反而觉得让此文为之失色.当时.苏东坡贬谪黄州.心情落寞.文中的泪.正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从中可以看出.他把自己比作怨妇.朝庭就是他的郎.他仍盼望朝庭能再次起用他.对仕途仍然没有彻底绝望.这符合古代文人.学而优则仕.为官入朝.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同时光宗耀祖的传统思想是分不开的.对功名如粪土.他还是没有全然看开.唯感叹年华如流水.岁月空蹉跎.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