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板书设计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1.复述二倍角公式 2.由 . 推出半角公式 1.课本例 2.例1 3.例2 4.例3 练习 总结提炼 典型例题 例1.求 的值. 分析:逆用二倍角公式.或构造对偶式列方程求解. 解:解法一: . ∴ . 解法二: 原式 . 解法三:令 . . 则 . ∵ .∴ . 从而有 . 小结:对于本题.如若简单地从形式上看.为利用二倍角正弦公式而同乘同除式子 ,或原式 后.简单地应用二倍角的余弦公式都将无益于问题的解决.反而会陷入思维的简单循环之中.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较为陌生的问题时.应认真分析问题的特征.积极地进行联想化归.切实做到缜密稳妥地设计解题思路. (1)有些数学问题.可根据其本身特点.相应地构设与其相同“匹配 的另一整体.然后由其“相依而伴 的关系进行求解.如解法三.这种解题方法称为积式配对. 的同名弦函数的乘积通常可按解法一.二来求解. 例2.设 . .求 的值. 分析:观察问题的角度状况.从已知条件和被求式的角度差异来看.一方面应将条件中的角度变换为 . .另一方面应将被求式中的角度 . 变换为 . .要实现上述想法只需将两已知条件相乘.将被求式利用升幂公式即可办到.解:两已知条件相乘.可得 . 化简为 . ∴ . 小结:根据问题的具体特点.从变换已知条件和被求式的角度入手.进行双向变换实现角度的统一.然后利用代入法将已知条件代入被求式.从而达到求值的目的.这就是解答本题的脉络. 例3.已知 . .求 的值. 分析:若对结论“切化弦 后再化简不难发现.只需求出 和 的值即可.注意到 .就可以发现求解的途径了. 解:∵ .∴ . 又∵ .∴ . ∴ . . 又∵ . ∴原式 . 小结:(1)本题也可以由 得 .再将要求解的三角式化为用 表示的形式. (2)本题解法中巧妙地利用了“角的变换 .使求解过程不致于繁杂. (3)若不注意 的范围.就会导致由 求出 而不知取舍. 例4.设 . . .求证: . 分析:条件恒等式的证明.要注意观察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看角.看函数的名称.次数.对于本题.从角的差异入手.将角变形为 . .从已知条件变形入手.可证得结论. 证明:由 .得. 整理.得 . 为 . .将上式两边同除以 .得 . 小结:证明条件恒等式.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推出法与代入法.无论使用哪一种思路都要盯住目标.据果变形.若用推出法.则应盯住欲证等式的左.右两边.根据它们的状况(一般要看角.函数名称.次数).采取恰当的措施来对条件等式进行变形.直到目标.若用代入法.就要盯住作为目标的被证等式的一边.根据它对欲证等式的另一边及条件进行变形.先创造机会.然后代入条件.最终推出目标. 例5.如图.在某点 处测得建筑物 的顶端 的仰角为 .沿 方向前进30米至点 处测得顶端 的仰角为 .再继续前进 米至 点.测得顶端仰角为 .求 的大小和建筑物 的高. 分析:根据题意结合图形观察给出各数据间的关系.将题目数学化.抽象为纯数学问题. 解:由已知. 米. 米 在 △ 中. . 在 △ 中. ∴ .同理可得: 于是: 即 而 ∴ . ∴ 米 于是: .建筑物高为15米. 小结:这是一个三角函数在测量方面的应用问题.在解决过程中运用了几何知识和方程的思想.但三角式的化简起到了关键作用. 扩展资料 有趣的米勒问题 米勒.德国数学家.曾在莱比锡.维也纳学习天文学和三角学.1468年至1471年在维也纳大学任教授.1471年定居纽伦堡.从事天文学研究.米勒对三角学做出了贡献.大约在1461至1464年间.他写成书.书中给出了有关球面三角学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计算了三角函数表.相当精确.他的这些工作使三角学脱离文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另外.米勒在研究几何时采用了代数方法.这在当时是别具一格的. 1471年.米勒向诺德尔教授提出以下十分有趣的问题: 在地球表面的什么部位.一根垂直的悬杆呈现最长?(即在什么部位.可见角为最大?) 在米勒的家乡哥尼斯堡.这个问题称为雷奇奥莫塔努斯的极大值问题.该问题本身并不难.然而作为载入世界数学史上的第一个极值问题而引人注目. 下面这个简明解法是罗斯给出的. 如图1.设 为杆的上端点. 为杆的下端点. 垂直于地平面.垂足记为 .于是线段长 . 均为已知.以 为中心在地球表面上画的圆上的所有对 的视角都相等.因此.我们只需过 任作一条垂直于 的直线 并在这条水平地沿着地球表面的线上找出这样的点 .使得在这点的可见角 最大. △ 的外接圆 必与 相切干 点.事实上.若 不与圆 相切.则除 点儿圆 与 还有另一个公共点 .而对于线段 的中点 而言. 是圆 的圆内角.这时. .这就与 是最大可见角矛盾. 设过 的圆 与直线 相切于点 .则 取得最大值.这是因为对 上异于 的任一点 而言. 是圆 的圆外角.所以 . 点的位置可以这样来确定.根据切割线定理. .即有 . 从而.我们得出结论:以是杆与地面垂直的垂足为圆心.以是杆两端到地面距离的乘积的算术根为半径.在地球表面上画圆.该圆周上的点对悬杆的视角为最大. 1986年全国高考数学试题理科第五大题其实就是“米勒问题 : 如图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在 轴的正半轴上给定两点 . .试在 轴的正半轴上求点 .使 取得最大值. 下面.我们运用高中数学知识结出这道高考题的一种简洁解法. 解 如图3.设点 的坐标为 .点 的坐标为 . . 的坐标为 . .并记 . . .则 .且 . 所以 . 因此.当 .即 时. 取得最大值 . 因为在 内 是增函数.所以当 时. 取得最大值 .故所求的 点坐标为 . 更一般的“米勒问题 是: 在已知直线 的同侧有 . 两点.试在 上求一点 .使 最大. 将此问题特殊化.便可得到1984年西安市中学生数学竞赛试题: 在直线 上求点 .使 对线段 有最大视角.证明你的结论. (原载2000年第22期.宋庆文) 习题精选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