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物质 | CO | H2 | CH3OH |
浓度(mol?L-1) | 0.9 | 1.0 | 0.6 |
(14分) 研究NO2、SO2 、C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1)利用反应6NO2+8NH3 7N2+12H2O可处理NO2。当转移3.6mol电子时,生成的N2在标准状况下是 L。
(2)已知:反应1:2SO2(g)+O2(g)2SO3(g) ΔH = —196.6 kJ·mol-1
反应2:NO2(g)+SO2(g)SO3(g)+NO(g) ΔH = —41.8kJ·mol-1
则反3:2NO(g)+O2(g)2NO2(g)的 ΔH = _________ kJ·mol-1
(3) 一定条件下,将2molNO与2molO2置于恒容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3,下列各项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c.NO和O2的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不变 d.每消耗1 molO2同时生成2 molNO2
(4)CO可用于合成甲醇,一定温度下,向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加入CO和H2,发生反应CO(g)+2H2(g) CH3OH(g),达平衡后测得各组分浓度如下:
物质 |
CO |
H2 |
CH3OH |
浓度(mol•L—1) |
0.9 |
1.0 |
0.6 |
①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列式并计算平衡常数K=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将容器体积压缩为1L,不经计算,预测新平衡中c(H2)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
④若保持体积不变,再充入0.6molCO和0.4molCH3OH,此时v正___v逆(填“>”、“<”或“=”)。
(13分)已知:正盐A强热可得到B、C、D、E四种物质,B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液体,E、F 是空气主要成分,D能产生酸雨,I为红棕色气体,C与J反应可得A,J、K为两种常见的酸。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物质的电子式是________。
(2)检验C的试纸是________,检验D的试剂是________(填试纸、试剂名称)。
(3)写出A强热分解生成B、C、D、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写出D通人FeCl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
(5) —定浓度J、K混合后的稀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人铜粉,最多能溶解a g(产生气体只为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人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则①a=________g,②气体G标准状况下体积为________,③J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13分)已知:正盐A强热可得到B、C、D、E四种物质,B通常情况下为无色无味液体,E、F 是空气主要成分,D能产生酸雨,I为红棕色气体,C与J反应可得A,J、K为两种常见的酸。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部分反应物或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列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E物质的电子式是________。
(2)检验C的试纸是________,检验D的试剂是________(填试纸、试剂名称)。
(3)写出A强热分解生成B、C、D、E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
(4)写出D通人FeCl3溶液时,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 。
(5) —定浓度J、K混合后的稀溶液200mL,平均分成两份。向其中一份中逐渐加人铜粉,最多能溶解a g(产生气体只为G)。向另一份中逐渐加人铁粉,产生气体的量随铁粉质量增加的变化如图所示。则①a=________g,②气体G标准状况下体积为________,③J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研究CO、SO2、NO等大气污染气体的综合处理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1)以CO或CO2与H2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均可合成甲醇,你认为用哪种合成设计线路更符合“绿色化学”理念:(用化学反应方程式表示) 。
(2)如图所示是用于合成甲醇产品中甲醇含量的检测仪。写出该仪器工作时的电极反应式:
负极 ,正极 。
(3)一定条件下,NO2和SO2反应生成SO3(g)和NO两种气体,现将体积比为1:2的NO2和SO2的混合气体置于密闭容器中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能说明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填序号)
A.体系压强保持不变 | B.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
C.SO3、NO的体积比保持不变 | D.每消耗 1 mol SO2,同时生成1 mol NO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