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第Ⅰ卷(选择题,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 (B项,都读huì;A项,“蛊”读gǔ,其余读gū;C项,“挣” 读zhèng,其余读zhēng;D项,“凫”读fú,其余读fù。)
2.D (A项,璜一潢;B项,结一节;C项,嘘一吁。)
3.B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喻指目光浅短,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也在算计他。或贪图眼前小利而不知遗下后患。用在这里明显与语境不合。)
4.D (A项,成分残缺,“杜绝那些用字不规范”的后面,应加上“的情况”。B项,主宾搭配不当,“影片……是……重要措施”不通,应去掉“和重要措施”。C项,有歧义,可以理解为黄卉是“爱心天使”,也可以理解为黄卉和杨洁都是“爱心天使”。)
5.D (与首句时间状语衔接最紧密的是④,先写“山脚下”的“烟幕”,再写“炊烟”“缭绕”,后写“香味”“弥漫”。顺序是由视觉到嗅觉。)
二、(12分,每小题3分)
6. B (A项,“去世很久”并非必要条件。C、D项,不用收集“健在者”的指纹。)
7.C (关于“保证血液的畅通”这一内容原文无据。)
8.D (A项,“迅速、准确”不当。B项,“髋骨的形状”并不能辨认年老还是年少。C项,“全都”一词不当。)
9.C (推断有误,因果倒置,应该是“他们每天都要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他们的骨骼特别坚固”。)
三、(9分,每小题3分)
10.D(“鲜闻”应该理解为“缺少见识、见闻浅陋”。根据上文的内容以及后面的“不能为之订正”,容易误解为“余”对“遗民”缺少了解。由后面“然而窃有疑焉”“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以及具体分析议论可知,作者对于“遗民”并不缺乏了解,“余既鲜闻”、“且耄矣”并列,表示谦虚。)
11.D(①有寻求志同道合之人即求友的愿望;②因为“今人不可得” 则慨想于古代,从时间角度写“求友之难”;③对“求之数千里之外”、“慨想于千载以上”两种求友行为的用心的评价;④人发生人格改变失去气节,从“同志”“道同”的标准角度写“求友之难”;⑤因为“一方不可得”则求于数千里之外,从空间角度写“求友之难”;⑥写为书的目的在于“存人类于天下”,也就是作者所说的“冀人道之犹未绝”。)
12.B(“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认为“不终其节者”等不值得记述。)
参考译文: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
吴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乡,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如今朱先生年龄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都忧虑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辑旧闻,得到程克勤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拿书来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谓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举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学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现在少数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
第Ⅱ卷(非选择题,114分)
四、(24分)
13.(10分)(1)现在各位在一二本名人集上留下姓名的人(遗民),难道(就)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的人吗? (4分。“系”1分,由上段“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推知;“无……者”1分,没有……的人;“终”1分,使动用法,使……保全、使……保持不变;全句合理通畅1分。)(2)也就(是)因为寻求朋友很难因此(于是、就)在这上面寄托心情吧?(3分。“以”1分,因为、由于;“托思”1分,寄托思想、寄寓情思;全句合理通畅1分)(3)我老了,将用这篇序教育后人,希望不改变节操的道义还能不灭绝。(3分。“训”1分,教育、训诫;“冀”1分,希望、希冀;全句合理通畅1分)
14.(8分)(1)两首词虽然都写到了春天和燕子,但在思想感情上却有差异。《采桑子》中的燕子和残红、飞絮、细雨等构成春天景象,渲染了暮春时节冷清衰败的氛围,但从字里行间又委婉地显露出作者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以及词人惜春伤春的闲愁。《谒金门》中的燕子虽然也是春景中的意象,但通过燕子无巢暗示春天到来,人无归处,表现了一种无家可归的飘泊之感,亦寓有家国破败之意,由此表达了词人国破家败的哀痛之恨。(关键语,每点1分:《采桑子》“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惜春伤春的闲淡愁怀”;《谒金门》“无家可归的飘泊之感”“国破家败的哀痛”。)(2)《采桑子》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残红狼藉”“飞絮蒙蒙”“双燕归来”“细雨”等景物描绘了一幅暮春的图景,营造了一种冷清孤寂的氛围,以动显静,以冷色写春景,将“始觉春空”的情感包含在景物之中。《谒金门》采用了拟人、对比、比喻和白描等手法,写北归的燕子找不到归巢而发愁,形象地表达了无家可归、国破家败的哀痛之情。(手法2分,分析2分,每词能答出其中一种主要手法,并有一点分析即可。)
15.(6分)(每空1分。)(1)王羲之;茂林修竹。(2)《等待戈多》。(3)生男埋没随百草;古来白骨无人收;年年知为谁生。
五、(18分)
16.(1)对节令物候的幻觉。时值九月,但夏意仍浓,让我们误以为“五月来到乡下以来,一切基本上都没有变”。(2)对人生的幻觉。人们常常以为自己还年轻,有着青年人的爱好、思想、情感,一切都如花似锦,韶华灿烂。(意思相近即可,每条2分,共4分。)
17.(1)“剥夺”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再浪漫美好、天真单纯,心性和容颜也都改变了,青春时光不再。(2)“增添”指:青春岁月之后,“我们”拥有了成熟的思虑、从容不迫的生活、丰富的经验,以及内心的信仰和理性。(意思相近即可,每条2分,共4分。)
18.倾心青春期的人格和生活,也认同成年期的生活。(1)对青春时光的眷念和讴歌。韶华易逝,青春弥足珍贵,那是一种重要的人生阶段,值得怀念和珍惜。(2)对成熟期的人生智慧、从容不迫的生活、丰富的经验、理性的认识等作了首肯。(意思相近即可,能联系上文答出第1点给3分,答出第2点给2分,共5分。)
19.提示:从结构上看,文章的开头部分运用象征手法描写草莓、自然风物和人们对物候不变的错觉,由此触发感悟,揭示人生哲理,这正是作者的本意。这里的哲理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既给人以优美雅致的艺术享受,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示例从略,共5分。)
六、(12分)
20.示例:“春联艳艳,表达我对你的牵挂;烟花朵朵,传达我对你的思念;爆竹声声,表示我对你的祝愿!朋友,春节愉快!”
21.在生产成本一定的情况下,利润越大,经济效益就越好(或经济效益好是因为利润大),两者成正比。
22.示例:(1)描写画面:①故乡的天,故乡的云总是给人一种遐想,尤其是雨过天晴,那道彩虹总是挂在天际,赤橙黄绿青兰紫,缤纷迷离,将我带人梦幻般的境界。②雨停了,天边出现一道迷人的彩虹,它那斑斓而缤纷的色彩,为澄澈的天空更增添了一份别样的美丽。(2)表现哲理:①雨后彩虹借白云为衣,借阳光为裳,虽然有绚丽迷人的外表,但其本质终究是飘浮的水汽,注定只能昙花一现,难以永恒。②彩虹虽然没有长江一泻千里的激越恒久之美,却向人们燃烧刹那的精彩;虽然没有太阳普照万物之光,却向人们奉献自然的缤纷。(评分要求:以“彩虹”为中心,描绘画面或表现哲理2分。语句畅达1分。字数符合要求1分。)
七、(60分)
23、(60分)(参照全国高考评分标准)
一等(25~21分)
二等(20~16分)
三等(15~11分)
四等(10~0分)
基础等级
内容25分
切合题意
中心突出
内容充实
感情真挚
符合题意
中心明确
内容较充实
感情真实
基本符合题意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单薄
感情基本真实
偏离题意
中心不明
立意不当,没内容
感情虚假
表达25分
符合
文体要求
结构严谨
语言流畅
字体工整
基本符合
文体要求
结构完整
语言通顺
字体较工整
大体符合
文体要求
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基本通顺
字迹清楚
不符合文体要求
结构混乱
语言不通
语病多
字迹潦草难辨
10--9
8---7
6---4
3---0
发展等级
特征10分
深刻
丰富
有文采
有创意
较深刻
较丰富
较有文采
较有创意
略显深刻
略显丰富
略显有文采
略显创意
个别语句有点深刻
个别细节例子较好
个别语句较精彩
略显个性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