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歌中常见表现手法例析. 因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作品内容的理解密切相关.而许多表现手法的运用对理解诗文的内容作用又很大.所以对表现手法的知识体系作一归纳.下面结合具体例子重点分析以下一些表现手法. 1.赋.比.兴 “赋.比.兴 是对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再如毛泽东的就用了这种手法. 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如中的“河水清且涟漪 就属于“兴 .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 和“比 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既是“兴 .又是“比 . 2.含蓄 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但应该看到.这种言外之意.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如杜甫中的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破 而“山河在 使人想到遍地创痍.临“春 而“草木深 .使人想到人烟稀少.花鸟在平时是供人欣赏娱乐之物.此时看到花开而泣.闻到鸟鸣而悲.可知诗人的哀伤和时世的颓败.这首诗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正是通过具体的形象以启发读者想象和体会.从而表达了作者沉痛至深的感情. 3.虚写和实写 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实写.恰好与之相反.如齐已:“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万木冻欲折 就是虚写.是想象中的景象.“万木冻欲折 与“孤根暖独回 恰好构成对比.反衬梅花“孤根独暖 的性格.虚写.状不在眼前的事物如在眼前.引起读者的想象. 4.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如汉乐府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地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这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自己想她怎么美.她就怎么美. 5.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等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如1995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是通过问答.责问慨叹绿肥红瘦.将怜花伤春之情.委婉含蓄地表现出来.是间接抒情.而不是直抒胸臆. 6.情景交融 “一切景语皆情语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比如上文司马光的.看似写景.实乃抒情.再如张可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 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 的未卜,因“芭蕉雨声 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7.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 托.寄托.借助,物.客观外物,言.表达,志.志向.志愿,寓.寄托.隐含,意.心愿.愿望.简单地说.托物言志.就是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上文司马光的一诗.托物寓意.就是将思想隐含在具体的外物之中.实际上.“志 和“意 往往是一回事.都可理解为思想感情.理想愿望.见解主张等等.诗歌鉴赏方面的文章.使用“托物言志 说法的多.我的体会是.托物寓意.“意 更隐含些. 如苏轼:“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 后两句诗写出了因满招损的自然规律.满月给人间曾带来无限美景和喜悦之情.然而满即缺之始.诗人久久伫立.眺望远海.等待着迟迟升起的一轮冰月.心中不免泛起淡淡的愁绪.称月为“冰轮 .表现了月的光洁.纯净.同时也略带清寒之意.此时诗人那官场失势的往事.大概正随着海上徐徐升起的明月而浮现在犹如海波一样动荡不宁的思绪之中了.读这样的托物寓意的诗.是需要对诗人的身世.经历乃至创作风格有相当的了解的.否则很难把握其隐含之意. 8.象征 借助于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理.如黄巢:“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写的是秋风萧杀.百花凋零.唯有傲霜挺立的菊花却精神百倍.方兴未艾.长安城里遍地黄金璀璨.清香弥漫,实际上.诗人是以菊花盛开象征起义的最后胜利.表达了推翻唐王朝腐朽统治的决心和信心. 9.用典 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 .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 10.衬托 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11.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12.抑扬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如李商隐就用欲抑先扬的手法:“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 .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 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什么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 备考创新训练使用指导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