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说文题.背景 写于大历元年(766)年秋天.当时.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李唐王朝仍然面临北方军阀重新割据的危险,另外.唐朝与吐蕃在剑南川西的战争也接连不断.就是在这样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八首诗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勾连.一脉相通.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创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本课选读的是第一首.从命意上看.有领起的作用.可以说给全组诗歌定下了一个基调.那就是抒羁旅之愁.悲家国之事.秋兴.从字面上说就是因秋感兴之意. 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本课选读的是第三首.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也是杜甫在夔期间的杰作.写于大历二年(767)的秋天.这一年的重阳节.杜甫约他的一个远亲吴郎来饮酒.不想吴郎因事没有来.杜甫感慨万千.独自登高.写下了这首即景伤怀的七言律诗. 2.理清结构 诗歌 诗人心境 情感基调 秋兴八首 情系故乡 孤独悲凉 咏怀古迹 怀才不遇 怨恨悲愤 登高 穷困潦倒 哀愁悲怆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