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重点难点探究 1.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是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怎样理解杜甫的悲秋情怀呢?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题材.所谓“春女善怀.秋士易感 .如宋玉的云:“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曹丕的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之感.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类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2.杜甫晚年的律诗有什么特点? 本课所选三首诗都作于夔州.都是律诗.这些诗是杜甫晚年的代表作品.显示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诗人突破了早期创作中较多写实的风格.不拘泥于现实生活本身.融优美的音律.奇妙的构思.精练的诗句.华丽的色彩.深远的意象于一体.升华思想情感.追求艺术美感.空灵洒脱.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即如这样联章的七律.犹如咏发情感的“捆绑火箭 .皆为精心制作而成.为前此创作所无.唯其早年有太多作品关注社会动荡.民生疾苦.赫赫在前.故晚年不再重复.独存精神.厚积所发.铸成更为深沉的诗情. 3.怎样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 ? 对这句话的理解素有争议.一是“丛菊两开 的“两开 具体所指是什么?一种说法为杜甫在夔州两见菊开.考察杜甫的行踪.他出川的当年曾在云安度过了一个秋天.写时已到夔州.再历秋景.“两开 还应该从出川算起较确.故一般认为这首诗作于到夔州的当年.二是“他日 作何解?不同于课本注释的另一种解释为:“他日 即“来日 也.诗意为:“丛菊两开 .徒作来日回忆之泪耳.即“而今乐事他年泪 之意.清人钱谦益就是持这种观点.他在中评道:“丛菊两开.储别泪于他日,孤舟一系.僦归心于故园. 解“他日 为“向日 或“来日 在训诂上都有根据.于诗意也各有所长.很难分出高下来. 4.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王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感人的.她自恃美貌.高标自持.不肯贿赂画工.最后远嫁匈奴.身葬绝域.令人悲慨.对王昭君.历代不乏歌咏.就连北宋王安石这样的“硬汉 也写了.对昭君出塞之事大加议论.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这是因为女人貌美入宫被冷落.和男人怀才入朝不得志一样.都是让人感叹悲哀的事.杜甫咏王昭君.也不过是借昭君之事.浇自己胸中的块垒. 5.怎样理解杜甫在一诗中所表现出的情怀? 诗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时节.独自登高望远.纵目山河.俯仰宇宙.可谓壮怀激烈.慷慨悲歌.这里有对漂泊生涯的感叹.有对老弱多病的嗟伤.但也有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执著.不读出这首诗的积极意义.就不能体会出诗人忧国忧民.感时叹逝的博大胸怀.明代的胡应麟推此诗为“古今七言律第一 .确不虚夸.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