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点难点探究 1.本文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国君写起? 材料是为论点服务的.本文的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这一点.首句“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已经说明了.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只是暗中窥伺.后来由于“商君佐之 .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 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 “人和 的条件. 2.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① 以史实为论据.用观点统率材料. 作者所谓“攻守之势异 .指的是秦要统一全国.自然要对山东诸侯采取攻势.逐步消灭它们,而在统一全国之后要防止人民颠覆它的政权.这就转入守势了.处于攻势“高诈力 .处于守势“贵顺权 .“顺权 .就是施行仁义以收拢民心.秦灭六国后依旧残酷地压迫人民.不施仁义.故而迅速灭亡.这是贾谊的基本观点.要讲清这一点.就必须以史实为据.说明秦的兴亡过程. 本文叙史的特点是:在观点统率下对史实作出高度概括.例如秦“取西河之外 .是商鞅计骗魏将公子卬而袭破其军的结果.文中以“拱手 二字作了概括.又如山东诸侯曾多次合纵抗秦.皆被张仪等人的连横术所破.韩.魏.楚三国多次献地于秦.秦土日广.这是秦的“诈力 策略的胜利.作者把所有这些史实都集中到九国之师攻秦失败一事上来加以表现.说到秦统一全国后.则着重揭露秦始皇压迫人民的政策──这其实是“诈力 策略的继续.这个事实充分说明:秦在转入守势之后.“其道不易.其政不改 (中篇语).它的覆灭是不可避免的.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政论叙史所看重的是历史过程的本质.而不讲求细节的准确. ② 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述集中在第5段.上文已有说明.这里只作一点补充:必须把这种对比放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看.昔年.九国之师.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进攻仅有雍州一地的秦.却遭到惨败,而今天.陈涉以数百“疲弊之卒 发难.进攻占有天下的秦.反而取得成功.这就生动地说明了转入守势后的秦已经变得外强中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形呢?孟子说:“失民心者失天下.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这正是仁义不施而失掉民心的结果.这样来论述.自然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这篇文章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色.它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 “包举宇内 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 为基本形式.而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有时骈语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如此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