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mol 0.56g △ m2 -△m1 = 0.24g. △m2=△m1 +0.24g=0.56g+0.24g=0.80g 设CuO的物质的量为x, CuSO4的物质的量也为x, ② Fe + CuSO4 = FeSO4 + Cu △m2 1mol 8g X 0.80g 解得: X=0.1mol m(CuO)= 0.1mol•80g/mol=8g 例4.将12.8克由CuSO4和Fe组成的固体.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滤出固体.干燥后称得5.2克.求原混合物中CuSO4和Fe各为多少克? 解析: 此题有三种反应可能:恰好完全反应.CuSO4过量.Fe过量. 余下固体有两可能:余下全是Cu. (1)当余下固体是Fe和Cu时.设x克CuSO4耗尽.则铁为克.置换差量为5.2-克. CuSO4 + Fe FeSO4 +Cu 固体增重 160 56 64 64-56=8 x 5.2-(12.8-x) 160:x=8:[5.2-] ∴ x=8. (2)设余下固体全是Cu.反应时有w克Fe耗尽. CuSO4 + Fe FeSO4+ Cu 固体增重 56 64 64-56=8 W 5.2-w 56:w=8:5.2-w ∴ w=4.55(克). 则原混合物中CuSO4为12.8-4.55=8.25(克). 而8.25克CuSO4中只含8.25×=3.3(克)Cu.故不可能有5.2克Cu生成.由此可见(2)的假设不成立. 答案:原混合物中CuSO4为8克.Fe为4.8克. 例5.在某些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个质量为1.12g的铁片,经过一段时间,铁片表面覆盖了一层红色的铜,取出洗净.烘干,称重,质量变为1.16g.计算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多少克?析出了铜多少克? 解析:Fe+CuSO4=FeSO4+Cu.从化学方程可以看出,铁片质量的增加,与铁的溶解和铜的析出直接联系,每溶解56g铁,将析出64g铜,会使铁片,质量增加: 64g-56g=8g 根据铁片增加的质量,可计算出溶解的Fe的质量和析出的Cu的质量. 解:设溶解的Fe为xg,析出的Cu为yg Fe=CuSO4=Cu+FeSO4 质量差 56 64 64-56 x y 1.16-1.12 则:.解得:x=0.28 答:在这个化学反应中溶解了铁0.28g析出了铜0.32g. 例6.将质量为100克的铁棒插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烘干.称量.棒的质量变为100.8克.求有多少克铁参加了反应. 例7.agNa2CO3和NaHCO3混合物加热至质量减少到bg.则混合物中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 解:设NaHCO3的质量为x 2NaHCO3====Na2CO3+H2+CO2↑ △m 168g 106g 168g-106g=62g x (a-b)g 解得x= 得NaHCO3的质量分数为 例8.有NaCl和NaBr的混合物16.14g,溶解于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AgNO3溶液,得到33.14g沉淀.则原混合物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A.28.5% B.50% C.52.8% D.82.5% 解: NaCl+AgNO3=AgCl↓+NaNO3, NaBr+AgNO3=AgBr↓+NaNO3 即:NaCl→AgCl, NaBr→AgCl银元素替换了钠元素.因此沉淀比混合物增重部分就是银元素比钠元素增重的部分.设Na元素的质量为x Na → Ag △m 23g 108g 08g-23g=85g x 33.14g-16.14g=17g 解得:x=4.6g 所以Na%=4.6g/16.14g=28.5% 例9.在密闭容器中.放入(NH4)2CO3和NaOH的混合物共ag.将容器加热至200℃.经充分反应后.排除其中的气体.冷却.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bg.求容器中(NH4)2CO3和NaOH各多少克? 解:(本题中ag(NH4)2CO3和NaOH的混合物.在加热时(NH4)2CO3与NaOH要发生反应.因 ② 若(NH4)2CO3过量.剩余的(NH4)2CO3在加热时还要分解生成NH3.H2O和CO2气体.则此时bg固体全部是Na2CO3.根据钠元素质量守恒有 n=, 则m=40× m((NH4)2CO3)=a-40× 例10.将4.66g卤素互化物BrClx溶于水后.通入足量SO2气体与其反应生成氢溴酸.盐酸和硫酸.再用碱将溶液调至中性后.加入过量Ba(NO3)2溶液.充分反应后滤去沉淀物.再向滤液中加入过量AgNO3溶液.最后得卤化银沉淀15.46g.试计算: (1)参加反应的AgNO3的物质的量. (2)BrClx中的x值. 解:质量增加的是Ag的质量 所以n(AgNO3)= =0.1 (mol) 设4.66g卤素互化物BrClx为a mol BrClx → AgBr + xAgCl 质量增加 1mol 108(1+) a mol 15.46g-4.66g 则: a= 所以:= =3 例11.把6.1g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放在试管里加热.当完全分解.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4.2g.求原混合物里氯酸钾有多少克? 解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混合物加热后减轻的质量即为生成的氧气质量(W混-W剩=WO2). 例12. 将盛有12gCuO的试管通入氢气后加热.当冷却后试管内的固体残渣为10g时.求氧化铜被还原的质量分数? 解析:此题经分析.12gCuO没有完全反应.生成物的残渣10g中也有没有反应的CuO.用常规解法较烦琐.如果用差量法则较为简便.但一定要分析清楚.减重的质量是哪种元素.在这题里减重的是CuO中的氧元素.它与H2结合成为H2O.根据方程式分析:设参加反应的CuO质量为y. 例13.将12克CO和CO2的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灼热的氧化铜后.得到气体的总质量为18克.求原混合气体中CO的质量分数. 解析:CO+CuO-Cu+ CO2 28 44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气体质量增加的原因是CO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每28份质量的CO参加反应.可生成44份质量的CO2.使气体质量增加44-28=16(份).现已知气体质量增加18克-12克=6克.据此可列比例求解. 例14.将氢气通入10g灼热的氧化铜中.过一段时间后得到8.4g固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有8.4g铜生成 (B)有8g氧化铜参加反应 (C)有1.6g水生成 (D)有10g氧化铜被还原 解析:根据题意.10g氧化铜不一定全部参加反应.所以得到的8.4g固体也不一定都是铜的质量.我们可以利用“固体-固体 差量法解决此题.反应前后固体的质量差=参加反应的氧化铜的质量-生成的铜的质量=CuO-Cu.即理论上每80份质量的CuO参加反应转化为64份质量的Cu.固体质量减少16份.据此可列比例求解. H2+CuO-Cu+H2O △m 80 64 18 80-64=16 x y z 10-8.4=1.6g 可以求出x=8g.y=6.4g.z=1.8g.则有8g铜参加反应.6.4g铜生成.1.8g水生成. 答案:B 例15.用含杂质(杂质不与酸作用.也不溶于水)的铁10克与50克稀硫酸完全反应后.滤去杂质.所得液体质量为55.4克.求此铁的纯度. 解析:Fe+H2SO4(稀)=FeSO4+H2↑ 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影响溶液质量变化的因素是参加反应的铁和生成的氢气.每有56份质量的铁参加反应“进入 溶液中的同时.则可生成2份质量的氢气从溶液中逸出.故溶液质量增加Fe-H2.即56-2=54(份).由题目给的差量55.4克-50克=5.4克.据此便可列比例求解.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2008?连云港二模)草酸是二元中强酸,测得0.01mol?L-1的草酸氢钠溶液显酸性.常温下,向10mL 0.01mol?L-1 NaHC2O4溶液中滴加0.01mol?L-1 NaOH溶液,随着NaOH溶液体积的增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对反应A+B=AB来说,常温下按以下情况进行反应:

①20mL溶液中含A、B各0.01mol    ②50mL溶液中含A、B各0.05mol

③0.1 mol•L-1的A、B溶液各10mL    ④0.5 mol•L-1的A、B溶液各50mL

四者反应速率大小关系是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草酸是一种重要的试剂。下面是利用草酸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

(1)为证明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曾有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两支试管,各加入4mL0.01mol·L-1的KMnO4酸性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0.1 mol·L-1、0.2 mol·L-1 H2C2O4溶液2mL,记录溶液褪色所需时间。

实验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预期现象是:

①溶液的颜色由      色变为      色,

②其中加入      mol·L-1H2C2O4的那支试管中的溶液先变色。

然而实验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实验过程颜色复杂,且褪色先缓慢,后逐渐加快;最大的问题是草酸浓度大,反应速率却更慢。

本实验能否作为课堂实验研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适宜的条件是怎样的?某校一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探究。下面是他们的实验报告的一部分:

表1 试验安排及结果

实验

编号

A(KMnO4溶液浓度/mol·L-1

B(草酸溶液浓度/mol·L-1

C(硫酸溶液浓度/mol·L-1

褪色时间/s

1

3

3

1

336

2

1

2

3

82

3

3

1

3

76

4

1

3

2

133

5

2

3

3

102

6

3

2

2

156

7

2

2

1

300

8

2

1

2

115

9

1

1

1

200

 

应用SPSS16.0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

表2 各因素水平的数据处理结果

 

A(KMnO4溶液)

B(草酸溶液)

C(硫酸溶液)

浓度/mol·L-1

0.005

0.010

0.015

0.1

0.5

0.9

6

12

18

平均褪色时间/s

138.3

172.3

189.3

130.3

179.3

190.3

278.7

134.7

86.7

 

(2)由表2可知,三因素中,      的浓度(选填“A、B或C”,下空同)对反应速率影响显著,而      的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不显著。

(3)由表2可知,当高锰酸钾浓度为      mol·L-1、草酸浓度为      mol·L-1时,反应最快。即因素A、B的较适宜实验条件得以确定。

根据以上实验结果,该小组同学继续探究硫酸的浓度是怎样影响本反应速率的,测得如下实验结果:

表3 不同硫酸浓度下的褪色时间

c(H2SO4)/mol·L-1

18

16

14

12

10

8

6

褪色时间/s

67

83

90

103

129

146

200

 

(4)根据课堂实验的合适时间,可选溶液的褪色时间约为1分钟和2分钟的两份溶液,即此时硫酸的浓度为      mol·L-1      mol·L-1,这也有利于观察这两个反应速率的差异。

结论:草酸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可作为课堂实验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17分)化学在能源开发与利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1)蕴藏在海底的“可燃冰”是高压下形成的外观象冰的甲烷水合物固体。甲烷气体燃烧和水汽化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CH4(g)+2O?2(g)=CO2(g)+2H2O(g)△H=-802.3kJ?mol-1

    H2O(l)=H2O(g) △H=+44kJ?mol-1

    则356g“可燃冰”(分子式为CH4?9H2O)释放的甲烷气体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的热量为      

  (2)熔融盐燃料电池具有很高的发电效率,因而受到重视,可用Li2CO3和Na2CO3的熔融盐混合物作电解质,CO为负极燃气,空气与CO2的混合气体为正极助燃气,制得在650℃下工作的燃料电池,完成有关的电池反应式:正极反应式:

    O2+2CO2+4e-=2CO2-3,负极反应式        

  (3)已知一氧化碳与水蒸气的反应为:

    CO(g)+H2O(g)    CO2(g)+H2(g)

     ①T℃时,在一定体积的容器中,通入一定量的CO(g)和H2O(g),发生反应并保持温度不变,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下表:

T℃时物质的浓度(mol/L)变化

时间/min

CO(g)

H2O(g)

CO2(g)

H2(g)

0

0.200

0.300

0

0

2

0.138

0.238

0.062

0.062

3

0.100

0.200

0.100

0.100

4

0.100

0.200

0.100

0.100

5

0.116

0.216

0.084

c1

6

0.096

0.266

0.104

c2

    第5、6min时的数据是保持温度和体积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后测得的。第4~5min之间,改变的条件是     。T℃时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是    

    ②已知420℃时,该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为9,如果反应开始时,CO(g)和H2O(g)的浓度都是0.01mol/L,则CO在此条件下的转化率为     

    ③397℃时,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为12,请判断该反应的△H    0(填“>、=、<”)。

(4)燃料电池中产生的CO2气体可以用碱液吸水得到Na2CO3和NaHCO3。常温下向20mL0.1mol/LNa2CO3溶液中逐滴加入0.1mol/HCl溶液40mL,溶液中含碳元素的各种微粒(CO2因逸出未画出)物质的量分数(纵轴)随溶液pH变化的部分情况如下图所示。根据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同一溶液中,H2CO3、HCO-3、CO2-3(填:“能”或“不能”)   大量共存。②当pH=7时溶液中含碳元素的主要微粒为         ,此时溶液中c(HCO-3)    c(Na+)(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对反应A+B=AB来说,常温下按以下情况进行反应:
①20mL溶液中含A、B各0.01mol   ②50mL溶液中含A、B各0.05mol
③0.1 mol?L-1的A、B溶液各10mL   ④0.5 mol?L-1的A、B溶液各50mL
四者反应速率大小关系是
A.②>①>④>③  B.④>③>②>①  C.①>②>④>③   D.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