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5-4-6所示为测定运动员体能的一种装置,运动员质量为m1,绳拴在腰间沿水平方向跨过滑轮,下悬一质量为m2的重物,人用力蹬传送带而人的重心不动,使传送带以速率v匀速向右运动.下面是人对传送带做功的四中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人对传送带做功 B.人对传送带不做功 C.人对传送带做功的功率为m2gv D.人对传送带做功的功率为(m1+m2)gv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选做题(请从A、B和C三小题中选定一小题作答.)
A.(选修模块3-3)B.(选修模块3-5)C.(选修模块3-4)
(l)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同种介质中,光波长越短,传播速度越快
B.宇航员驾驶一艘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飞行时,他不能感知自身质量的增大    C.薄膜干涉条纹可以看着是等厚线
D.眼睛直接观察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立体图象
(2)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P、Q两个质点的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3.5m和x=6.5m处.在t1=0.5s时,质点P此后恰好第二次处于波峰位置;则t2=
 
s时,质点Q此后第二次在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当t3=0.9s时,质点P的位移为
 
cm. 
精英家教网
(3)在某科技馆内放置了一个高大的半圆柱形透明物体,其俯视图如图所示,0为半圆的圆心.甲、乙两同学为了估测该透明体的折射率,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分别站在A、O处时,相互看着对方,然后两人贴着柱体慢慢向一侧运动,到达B、C处时,甲刚好看不到乙.已知半圆柱体的半径为R,OC=0.6R,BC⊥OC,则半圆柱形透明物体的折射率为多少?
精英家教网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选做题(请从A、B和C三小题中选定一小题作答.)
A.(选修模块3-3)B.(选修模块3-5)C.(选修模块3-4)
(l)下列有关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      A.同种介质中,光波长越短,传播速度越快
B.宇航员驾驶一艘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飞行时,他不能感知自身质量的增大    C.薄膜干涉条纹可以看着是等厚线
D.眼睛直接观察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立体图象
(2)沿x轴正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如图所示,P、Q两个质点的平衡位置分别位于x=3.5m和x=6.5m处.在t1=0.5s时,质点P此后恰好第二次处于波峰位置;则t2=______s时,质点Q此后第二次在平衡位置且向上运动;当t3=0.9s时,质点P的位移为______cm. 

(3)在某科技馆内放置了一个高大的半圆柱形透明物体,其俯视图如图所示,0为半圆的圆心.甲、乙两同学为了估测该透明体的折射率,进行了如下实验.他们分别站在A、O处时,相互看着对方,然后两人贴着柱体慢慢向一侧运动,到达B、C处时,甲刚好看不到乙.已知半圆柱体的半径为R,OC=0.6R,BC⊥OC,则半圆柱形透明物体的折射率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选做题(请从A、B和C三小题中选定两小题作答,并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字母后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都作答则按A、B两小题评分.)
A.(选修模块3-3)
(1)奥运祥云火炬的燃烧系统由燃气罐(内有液态丙烷)、稳压装置和燃烧器三部分组成,当稳压阀打开以后,燃气以气态形式从气罐里出来,经过稳压阀后进入燃烧室进行燃烧.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C
AC

A.燃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要对外做功
B.燃气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中分子的分子势能减少
C.燃气在燃烧室燃烧的过程中分子的分子势能增加
D.燃气在燃烧后释放在周围环境中的能量很容易被回收再利用
(2)对于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C
BC

A.如果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压强减小
B.如果保持气体的体积不变,温度升高,压强增大
C.如果保持气体的温度不变,体积越小,压强越大
D.如果保持气体的压强不变,温度越高,体积越小
(3)某运动员吸一口气,吸进400cm3的空气,据此估算他所吸进的空气分子的总数为
1×1022
1×1022
个.已知1mol气体处于标准状态时的体积是22.4L.(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B.(选修模块3-4)
(1)在以下各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BC
ABC

A.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强烈地震,地震波是机械波,其中既有横波也有纵波
B.相对论认为,真空中的光速在不同惯性参考系中都是相同的
C.如果测量到来自遥远星系上某些元素发出的光波波长比地球上这些元素静止时发光的波长长,这说明该星系正在远离我们而去
D.照相机镜头采用镀膜技术增加透射光,这是利用了光的衍射原理.
(2)一列横波在x轴上传播,图1甲为t=0时的波动图象,图1乙为介质中质点P的振动图象.该波的波长为
1
1
m,频率为
0.5
0.5
Hz,波速为
0.5
0.5
m/s,传播方向为
沿x轴向左
沿x轴向左

(3)如图2所示,一单色光束a,以入射角i=60°从平行玻璃砖上表面O点入射.已知平行玻璃砖厚度为d=10cm,玻璃对该单色光的折射率为n=
3
.则光束从上表面进入玻璃砖的折射角为
30°
30°
,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的时间为
6.67×10-10s
6.67×10-10s

C.(选修模块3-5)
(1)在光电效应现象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BC
BC

A.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B.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照射光的频率增大而增大
C.对于任何一种金属都存在一个“最大波长”,入射光的波长必须小于此波长,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D.对于某种金属,只要入射光的强度足够大,就会发生光电效应
(2)铀(
 238
 92
U
)经过α、β衰变形成稳定的铅(
 206
 82
U
),问在这一变化过程中,共转变为质子的中子数是
6
6
个.
(3)在橄榄球比赛中,一个95kg的橄榄球前锋以5m/s的速度跑动,想穿越防守队员到底线触地得分.就在他刚要到底线时,迎面撞上了对方两名均为75kg的队员,一个速度为2m/s,另一个为4m/s,然后他们就扭在了一起.
①他们碰撞后的共同速率是
0.1m/s
0.1m/s

②在图3,右面方框中标出碰撞后他们动量的方向,并说明这名前锋能否得分:
能得分
能得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选做题】本题包括A、B、C三小题,请选定其中两题,若三题都做,则按A、B两题评分.

A.(选修模块3-3)

(1)若一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则在此过程中关于气泡中的气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增大                      B.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增大

C.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减小                      D.气体组成的系统的熵增加

(2)若将气泡内的气体视为理想气体,气泡从湖底上升到湖面的过程中,对外界做了0.6 J的功,则此过程中气泡____________(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__J.气泡到达湖面后,温度上升的过程中,又对外界做了0.1 J的功,同时吸收了0.3 J的热量,则此过程中,气泡内气体内能增加了____________J.

(3)已知气泡内气体的密度为1.29 kg/m3,平均摩尔质量为0.029 kg/mol.阿伏加德罗常数NA=6.02×1023mol-1,取气体分子的平均直径为2×10-10m.若气泡内的气体能完全变为液体,请估算液体体积与原来气体体积的比值.(结果保留一位有效数字)

B.(选修模块3-4)

(1)如图甲所示,强强乘坐速度为0.9c(c为光速)的宇宙飞船追赶正前方的壮壮,壮壮的飞行速度为0.5c.强强向壮壮发出一束光进行联络,则壮壮观测到该光束的传播速度为___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0.4c             B.0.5c             C.0.9c             D.1.0c

(2)在t=0时刻,质点A开始做简谐运动,其振动图象如图乙所示.质点A振动的周期是_________s;t=8 s时,质点A的运动沿y轴的_________方向(填“正”或“负”);质点B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与A相距16 m.已知波的传播速度为2 m/s,在t=9 s时,质点B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是_________cm.

(3)图丙是北京奥运会期间安置在游泳池底部的照相机拍摄的一张照片,相机的镜头竖直向上.照片中,水立方运动馆的景象呈现在半径r=11 cm的圆形范围内,水面上的运动员手到脚的长度l=10 cm.若已知水的折射率,请根据运动员的实际身高估算该游泳池的水深h.(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C.(选修模块3-5)

    在β衰变中常伴有一种称为“中微子”的粒子放出,中微子的性质十分特别,因此在实验中很难探测.1953年,莱尼斯和柯文建造了一个由大水槽和探测器组成的实验系统,利用中微子与水中的核反应,间接地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

(1)中微子与水中的发生核反应,产生中子()和正电子(),即

中微子+

可以判定,中微子的质量数和电荷数分别是___________.(填写选项前的字母)

A.0和0                B.0和1                C.1和0                D.1和1

(2)上述核反应产生的正电子与水中的电子相遇,与电子形成几乎静止的整体后,可以转变为两个光子(γ),即

→2γ

已知正电子和电子的质量都为9.1×10-31kg,反应中产生的每个光子的能量约为________J.正电子与电子相遇不可能只转变为一个光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通过分析比较,具有相同动能的中子和电子的物质波波长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