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柳宗元关于韩愈的几段论述: 1.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抗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因抗颜而为师.世间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2.今世固不少章句师.仆幸非其人.吾子欲之.其有乐而望吾子者矣.言道.讲古.穷文辞以为师(指给社会上学业有成的士人做老师).则固吾属事.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敢为人师.( 3.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译文: 古代求学问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难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呢?有了疑难而不求教老师.他的疑难(是)终究不能解除的.出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拜他为师,出生在我后面.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拜他为师.我要学的是道理啊.何必管他年纪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所以.无所谓高贵下贱.无所谓年长年幼.道理在那里.老师也就在那里. 啊!从师学道这个道理的失传很久啦.想要人们没有疑难.太难了.古代的圣人.他的超出一般人很远.况且还从师请教.(而)现在的一般人.他不及圣人已经很远.反而向老师学习是可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蠢.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都出在这里吧! 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对于自己呢.却向老师学习是不光彩的.糊涂啊!那小孩子的老师.仅仅是教他读书断句的.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的啊.不懂得断句.不能解释的疑难.知道要向老师学习.后者不向老师学习.学了小的丢了大的.看不出他的聪明. 巫师.医生.艺人.各种工匠.互相学习.并不认为是可耻的事.读书做官的先生们.提到谁拜人为师.当了学生的话时.大家就合起伙来嘲笑他.问他们为什么笑.他们就说:“那人和他的老师.年纪相差不多.学问也不相上下. 向职位低的人学习很不光彩.向职位高的人学习.又近乎阿谀奉迎.唉!从师的道理之所以不能恢复.便可想而知了!巫师.医生.艺人.各种工匠等.达官贵人是看不起他们的.现在这些达官贵人的才智反而不及很奇怪的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才德都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高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学术技能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名叫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及其解释.全部都去学习.不受时弊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行古人的从师之道.特写这篇赠送给他. 教案5 教学目的:1.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2.学习本文正反论证.用对比方法透辟地说明问题的写作技巧.掌握实词“师 和虚词“之 .“者 的几种用法. 教学设想:1.以串讲为主.用读读讲讲.逐段归结的方法.把词句讲解和作品分析结合起来.2.安排两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解题.简单介绍作者.读讲课文第一.二两段.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板书课题.2.解题:“说 是议论文的一种.“师说 即“说师 .意思是“说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说写这篇文章是送给他的学生李蟠的.其实也是针砭时弊之作. 3.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河阳人.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 .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 .“辞必己出 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著有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因此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柳宗元很推崇这篇文章.在中曾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因抗颜而为师(抗颜.端正容颜.抗颜而为师.正正经经地做起老师来了).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增添一些言辞来毁谤韩愈).愈以是得狂名. 文章针对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恶劣社会风气.阐述了师的作用和标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和从师应持的态度.提倡能者为师.不耻下问.教学相长.这些精辟的见解还突破了孔子学说的框框.因有进步的一面.在当时是具有移风易俗影响的. 4.教师范读. 5.读讲课文第1.2两段: 第1段.总述“师 的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应该拜什么人为师的问题. 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地指出:“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 .古时候.指两汉以前.“之 .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 .“者 .附在动词“学 的后面.结合成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叫“者 字结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的 字结构“--的(人) “学者 是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的有学问的人.三字“必有师 .鲜明地针对时弊提出问题.突出地强调了论点.是全文论述的总纲.第二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 .用他.这里的“者 是个语气助词.用在句子里表示略作停顿.“--者.--也 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格式.以上从正面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 .懂得.明白,“之 .代词.代“知 的对象.指知识和道理.“惑而不从师 .有了疑难问题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最后也得不到解决了.以上再从反面说.一正一反.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对“师 的看法:凡先闻道者 .都可以为师.作者运用排比句和反问句.并且一口气连用了八个“吾 字.语势流畅.跌宕有力.“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一个难句.“夫 .音义同“彼 .“庸 是疑问语气助词.可译成“怎么 .动词“知 后面的结构复杂.“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先生于吾 是“大 .“后生于吾 是“小 .这句意思是:那怎么去管他们的年龄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道之所存.师之存也 .有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观点.在结构上.既照应开头“传道 是“师 的首要职能.又为下段议论张本.(读讲至此.教师可带领学生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力求把文章的语势读出来.) 读后小结:这一段论述师的职能和从师的必要性.中心围绕一个“道 字.这和作者自命继承儒家道统有关.文中提出从师不论长少.贵贱.有他破除对长者.贵者的迷信的一面.也有为也自己“抗颜为师 申说理由的一面. 第2段.批评当时社会上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文章紧承上文“学者必有师 的观点.感情强烈地慨叹今日师道之不传.转入对耻于从师的批评.过渡极为自然.这一段.作者运用反复对比的方法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先是以“今之众人 与“古之圣人 来对比. 板书: 说明如果不从师学习.那么愚人就更加“愚 了.“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其 .音义同“岂 .表推测语气.“大概 的意思.“此 .代词.指从师与否.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 .与文章开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中的“所以 有什么不同呢?这一句中的两个“所以 .由“凭借它 的意思引伸为“--的原因 ,文章开头句中的“所以 则是“用他来 或“靠他来 的意思.都跟现代汉语中表因果关系的连词“所以 不同. 再以“为子的择师 和“其身则耻师 来对比.板书: 证明这是“小学而大遗 的反常的做法.“句读之不知--明也 .也是一个难句.要理解为:“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小学 指“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大遗 指“惑之不解.或否焉. 再次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与“士大夫之族 来对比.板书: 说明“士大夫之族 在这个问题上连“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都不如.最后以慨叹从师的风尚不能恢复.是一种可怪现象.与本段开头相呼应.注意:“官盛则近谀 的“谀 后面的引号应当移到上文“道相似也 的“也 后面.因为“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是韩愈对“耻学于师 者的批评.不是“士大夫之族 讲的.这段末一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句中前一“其 .指代“君子 .“智 可作“见识 讲,后一“其 .音义同“岂 .表反问语气.(集体朗读本段一至三遍.) 读后小结:通过以上三层对比.极言师道不传之可叹与可怪.针砭时弊.发人深思.6.布置作业:反复朗读课文.并作好回讲课文第1.2段的准备.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读讲课文第3.4段.总结课文,结合“思考和练习 三--五题.讲实词“师 和虚词“之 .“者 的几种用法. 教学内容和步骤: 1.检查复习:指名朗读.回讲课文第1.2段. 2.读讲课文第3.4段. 第3段.论述“圣人无常师 .从正面进一步阐明能者为师的道理.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其贤 的贤.是指德和才.下文“师不必贤于弟子 中的贤.则可作高明讲.“术业有专攻 .术.本义是道路,术业.“不是技术才能和学业 .而是所从事的学业.“术 的相同用法如有“智术浅短 .智术是“智慧和所采取的建国路线 .“三人行 的“三 不是只表多数.很多人在一起走路.当然会有老师.这就失去这一格言的警辟性.“三 是“少中见多 .即最起码的多数的人在一起行走.就必然有我的老师. 读后小结:这段引用历史事实.从“古之圣人 中举出孔子为例证加以申述.从孔子师郯子等人的事迹.推断出“是故弟子--术业有专攻 这个重要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进步的. 第4段.说明写作这篇文章的原由.作者称赞李蟠“好古文 .“不拘于时 .“能行古道 .为的慨叹“师道之不传 .古今对照.虚实并举.突出了中心.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读后小结:篇末点明作此文的原因和目的.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3.集体朗读全文一.二遍. 4.总结课文:本文以“师说 为题.讲了许多从师的道理.其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强调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阐述了能者为师.虚心好学的从师态度,“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辩证地指出了师生关系.这些道理.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当然.韩愈站在封建阶级的立场上.他所说的“道 .是指“圣人之道 .他认为“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是“君子不齿 的.“士大夫之族 本应比他们高明.这是作者的阶级局限.又如.作者重“传道 .而轻“彼童子之师 的“授书 .“习句读 .也是片面的.对于这些.应适当指出. 5.指导学生作“思考和练习 :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