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学生活动 学生活动1:这组的学生负责向大家展示道尔顿的原子论的内容.并简单介绍道尔顿的生平及相应的贡献. (1)归纳:总结出道尔顿原子论的要点. (2)思考:从同学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道尔顿原子论是否合理?请大家从19世纪回到21世纪.用大家以前学习过的知识去分析. (3)设问:科学总是在批判中不断发展.到底是怎么发展原子论的? 学生活动2:这组的学生负责展示汤姆孙发现电子这一内容.并介绍他的生平. (1)归纳:汤姆孙提出了葡萄干面包原子结构.指出原子中既然存在带负电的电子.那么就一定还存在带正电荷的部分. (2)设问:汤姆孙提出的原子模型还未被大多数科学家了解.科学探索就进入新的阶段.是什么突破推进了研究? 学生活动3:这组的学生结合一定的化学史实和照片.向大家展示伦琴发现X射线.贝克勒尔发现铀的放射性这一内容以及这些发现的意义和影响. 学生活动4:卢瑟福发现α射线. (1)归纳:放射性元素原子具有放射性.更进一步说明原子是有结构的. (2)设问并结束:人们是怎样进一步打开原子结构的大门?原子的大门之后到底有什么?让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探究!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课外活动小组为探究CO2与过量的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甲、乙、丙三位同学设计了下列三种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甲装置中CO2与过量的NaOH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CO2+2OH-=CO32-+H2O
CO2+2OH-=CO32-+H2O

(2)丙装置实验现象是
当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之后,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锥形瓶
当NaOH溶液滴入锥形瓶之后,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锥形瓶
,解释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
NaOH与CO2反应,导致锥形瓶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锥形瓶
NaOH与CO2反应,导致锥形瓶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烧杯中的水倒吸入锥形瓶

(3)甲、乙、丙同学设计的三个方案中,有一个方案在实际操作中安全性存在问题,该方案是
 (填甲、乙或丙),原因是
NaOH与CO2反应,锥形瓶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胀大,可能会发生爆炸
NaOH与CO2反应,锥形瓶内压强降低,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气球胀大,可能会发生爆炸

(4)请设计一个实验检验生成的产物Na2CO3中的阴离子.(简述操作步骤、所用试剂、实验现象和结论.)
(5)实验室中若需用44.8L(标准状态)CO2,现用含CaCO390%石灰石与足量的盐酸反应,至少需要这种石灰石
222.2
222.2
g(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课外活动小组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实验并检验其性质.
(1)若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B
B

A.冷水    B.沸水    C.NaOH浓溶液    D.NaCl浓溶液
(2)现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进行Fe(OH)3胶体的制备
①甲同学的操作是:取一小烧杯,加入25mL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1~2mL FeCl3饱和溶液,用玻璃棒搅拌,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请评价该操作是否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②乙向沸水中滴加饱和FeCl3溶液,为了使反应进行充分,煮沸10分钟,请评价是否正确
不正确
不正确

(3)写出制备Fe(OH)3胶体的化学方程式: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4)怎样检验制备的物质是否为胶体?
利用丁达尔效应:让一束光线通过制得的Fe(OH)3胶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已经制得胶体
利用丁达尔效应:让一束光线通过制得的Fe(OH)3胶体,从侧面观察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说明已经制得胶体

(5)取少量你制得的胶体加入试管中,加入(NH42SO4溶液,现象是
产生红褐色沉淀
产生红褐色沉淀
,这种现象称为胶体的
聚沉
聚沉

(6)氢氧化铁胶体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
B
B

A.胶粒直径小于1nm    B.胶粒带正电荷
C.胶粒作布朗运动       D.胶粒能透过滤纸.

查看答案和解析>>

(16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SO2与Na2O2的反应。

(1)请指出该装置中一个不合理的地方:                                  

(2)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类似CO2与Na2O2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他们作出这个推断的理由是                                       

(4)第3小组在通入过量SO2后,请你完成对反应完毕后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成分的探究。

限选用的试剂:蒸馏水、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Ba(NO3)2溶液、BaCl2溶液、1moL·L1NaOH、0.01mol·L1KMnO4、紫色石蕊试液。

①提出对玻璃管中固体成分的合理假设:

假设Ⅰ:全部为Na2SO3

假设Ⅱ:为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

假设Ⅲ:                    

②设计实验方案(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用药匙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溶解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步骤3:

 

 

查看答案和解析>>

(16分)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下图装置探究SO2与Na2O2的反应。

(1)请指出该装置中一个不合理的地方:                                  
(2)第1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类似CO2与Na2O2的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第2小组同学认为Na2O2与SO2反应除了生成Na2SO3和O2外,还有Na2SO4生成。他们作出这个推断的理由是                                       
(4)第3小组在通入过量SO2后,请你完成对反应完毕后硬质玻璃管中的固体成分的探究。
限选用的试剂:蒸馏水、稀盐酸、稀硫酸、稀硝酸、浓盐酸、浓硫酸、浓硝酸、Ba(NO3)2溶液、BaCl2溶液、1moL·L1NaOH、0.01mol·L1KMnO4、紫色石蕊试液。
①提出对玻璃管中固体成分的合理假设:
假设Ⅰ:全部为Na2SO3
假设Ⅱ:为Na2SO3和Na2SO4的混合物;
假设Ⅲ:                    
②设计实验方案(不要在答题卡上作答)。
③实验过程
根据②的实验方案,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用药匙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溶解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步骤3:
 

查看答案和解析>>

某课外活动小组利用如下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乙醇的催化氧化实验并制取乙醛(试管丙中用水吸收产物),图中铁架台等固定装置已略去。实验时,先加热玻璃管中的铜丝,约1 min后鼓入空气。请填写下列空白:

  

(1)检验乙醛的试剂是________(填字母)。

A.银氨溶液       B.碳酸氢钠溶液       C.新制Cu(OH)2      D.氧化铜

(2)乙醇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常常将甲装置浸在70~80 ℃的水浴中,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装置设计上的缺陷,实验进行时可能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应发生后,移去酒精灯,利用反应自身放出的热量可维持反  应继续进行。进一步研究表明,鼓气速度与反应体系的温度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试解释鼓气速度过快,反应体系温度反而下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中“鼓气速度”这一变量你认为可用_________来估量。

(5)该课外活动小组偶然发现向溴水中加入乙醛溶液,溴水褪色。该同学为解释上述现象,提出两种猜想:①溴水将乙醛氧化为乙酸;②溴水与乙醛发生加成反应。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探究哪一种猜想正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