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采猎文明时期--环境对人类制约作用较强.人类改造环境作用微北.人与环境是恐惧和依赖关系. 改造自然:农业文明时期--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征服自然: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谋求人地协调:后工业化时期人类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环境和发展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调的道路.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概念: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内涵: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表达的四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表明该复合系统由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构成.生态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子系统的持续发展是目的, 第二层含义表明生态.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第三层含义表明人类在认识自然.经济和社会规律的基础上能有效管理调控生态.经济. 社会三大系统, 第四层含义表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就是要深刻揭示“自然-社会-经济 这一复杂巨系统的运行规律.既不仅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被充分认识.而且自然.经济.社会规律相互交织并在更高层次上所演绎的规律也就被充分认识(尽管被真正认识可能需几代人). 原则 公平性原则:发展不危及其他生物生存,开发资源不对其他国家构成危害,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 共同性原则:解决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协作,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①实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不同于对一般活动的参与.不仅包括积极参加有关的行动或项目.更重要的是改变自己的态度和习惯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产品: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人类提出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因为

[  ]

A.发达国家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处于空前紧张的状态

C.人类反思了传统发展模式所带来的种种弊端

D.可持续发展是使人地关系协调的必由之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的人地关系思想和理论,据此回答下题。
(1)完成下表
人地关系理论
出现时间
                              主要观点                            
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地协调论
 
 
可持续发展论
(2)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由________变__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__,
         由________到________。与此同时,人类为解决各种环境问题的____________思想,也在不断地进
        步与深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图1是 “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图2是“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影响经济增长的共同因素是         (除制度与政策外),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属         系统。

(2)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发展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___________时代。该阶段,人类忽视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主要受_____________论的人地关系思想影响,。

(3)环境文明时代的社会发展符合图2所示的         发展,其条件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目的是        ,基础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图6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表2是图6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读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表2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全国

A、B、C三省

东北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48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大气状况。(6分)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何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3分)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6分)

查看答案和解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读下列图表,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下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

材料二 下表是上图中A、B、C三省和东北三省以及全国两个年份的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变化资料。

年份

粮食总产量(亿吨)

粮食播种面积(亿公顷)

粮食单产(吨/公顷)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全国

A、B、C

三省

东北

三省

1985

3.79

0.76

0.36

1.09

0.17

0.13

3.84

4.47

2.77

2005

4.84

0.81

0.74

1.04

0.15

0.16

4.65

5.40

4.63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图中A、B、C三省均为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与东北三省相比,其粮食生产自然条件的优势是什么?A、B、C三省、东北三省粮食总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各有什么变化?据表说明A、B、C三省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图中乙、丙两城市之间已有内河航道连接,为何还要建沿江高速公路?

(4)针对图中A省湖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