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前后.学术界曾经发生了一场关于高考语文的争论.其中的一个重点是高考作文.许多参与讨论的人认为.高考作文的命题越来越走向僵化.正在走入类似封建时代科举考试那样的死胡同.他们建议改革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式.在这样的舆论呼唤下.话题作文被推到前台. 话题作文的形式据说来自美国.它的特点可以概括成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淡化审题要求,第二.放宽文体限制,第三.倡导自由表述,第四.强调综合素质,第五.鼓励创新思维.推出这种作文题型的初衷.是为了改变日益僵化的高考作文模式.激活中学语文教学.更好地选拔人才.从理论上看.这种作文形式无疑有其合理性.但是.过于强调考生的自由度.就会出现另外的弊端. 首先是抄袭作文激增.我虽然没有统计过话题作文形式推出前后抄袭作文百分比的差异.但是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明显感觉到这个变化.由于对考生限制的大幅度降低.数量不少的考生因为作文能力的低下.无法用自己的实际写作水平获得较高的分数.所以.采用默写现成的作文成了他们的首选. 其次是套话作文的流行.如果说抄袭只是作文能力低下考生的行为.那么.套话作文则成为更大多数考生的“应试绝招 .我们曾把这种套话作文称为“文化作文 .因为这种作文动辄以文化尤其是古代文化为题材.无论你出的题目是否与文化有关.它都能把话题转入历史文化名人上去.比如我在上曾经点评过的几篇杭州地区七县市某次联考作文就是如此.那次联考作文题是这样的: “错位.解释为:离开原来的或应有的位置.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学生迷恋网络.商家欺骗消费者.是一种`错位’.子女当一天家长.让闯红灯的人当一回交警.也是一种`错位’.在生活中.你有类似的经历和见闻吗?你有怎样的认识和思考呢?请以`错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很显然.出题者有意引导学生把眼光投向现实生活.希望学生对身边的事情进行思考.遗憾的是.我点评的三篇作文.居然不约而同地从历史或文艺作品中发掘写作的题材.没有一篇按照出题者的提示写身边之事.而且在写法上都是典型的所谓“文化作文 . 我给“文化作文 概括出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 .即用三段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文章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而不做深入开拓.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文化作文 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文化作文三巨头 .其他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这种刻意模仿出来的作文不仅文化底蕴要打折扣,在现实生活中还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其一.从考试的角度看.这种作文有明显的宿构嫌疑.作文中的人物传记性材料.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头尾在考场上再根据话题添加.阅卷教师很难辨别哪些是事先准备的.哪些是现场写的.从而真正检验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如果打了高分.显然就是对其他考生的不公平.其二.从教育的宗旨来看.高考指挥棒引导下的学生只会写这种八股味很浓的文章.真正的写作能力并没有提高多少.这恰恰违反了中学语文改革的初衷.也是高考出题人阅卷人最不想看到的. 令我们忧虑的是.话题作文形式以及近年来各地真假难辨的满分作文已经严重地影响了高中学生的写作风气.也许并非所有考生都热衷于写“文化作文 .但是.高考中同样呈现“劣币驱逐良币 的规律.采用这类“文化作文 的形式而获取高分的现实.驱使着很多考生包括写作天分较高的考生都纷纷转向模仿写作“文化作文 . 鉴于上述高考作文的现状.我们在多种场合呼吁改变目前的作文出题方式.停止话题作文模式.应该理性地认识到.任何考试都有其局限性.高考作文当然也不能例外.高考作文是一次戴着镣铐的舞蹈.除去这镣铐.就不再是高考.只有用好这镣铐.才能让考生在高考中展示自己的真实写作能力.而这.也会给后面的中学语文教学以正面的引导.让后来者真正努力提高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能力.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