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任意取一种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溶解并用滴管吸取少量滴在放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固体溶于水中,溶液为无色 若pH>7,则被测液为亚硝酸钠溶液. 若pH=7, |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与结论 |
任意取一种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加入蒸馏水,振荡溶解并用滴管吸取少量滴在放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固体溶于水中,溶液为无色 若pH>7,则被测液为亚硝酸钠溶液. 若pH=7, |
问题情境: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它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应注意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为了准备好今天下午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睿睿所在的化学兴趣小组正在帮老师整理实验仪器和药品.不经意间睿睿发现有一瓶盛有铜粉的试剂,和其他的不一样,颜色比较浅,难道这里面混进了其他金属?经询问老师才知道,这瓶铜粉是为了做探究实验用的,并且里面只混进了一种能与稀酸反应的+2价金属.
猜想与假设:她们依据今天实验所用的金属,大胆地做出了下面的猜测:
观点1: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镁粉;
观点2: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________;
观点3: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________.
查阅资料:(1)镁、铁、锌皆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且生成+2价的可溶性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2)相对原子质量:Mg-24、Fe-56、Zn-65.
实验步骤:
1.设计思路:根据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取一定量的样品向里面分次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最终剩余的不反应的就是铜,测出铜的质量就可以知道未知金属的质量,然后计算所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以计算出未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从而判断所混进的是什么金属.
2.操作步骤:取该混合物粉末8.0 g放入烧杯中,将140.0 g 14.0%的稀硫酸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
3.数据处理:测得剩余固体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请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讨论:(1)稀硫酸加到第________次时已经过量.
(2)该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________.
组成确定:该混合物粉末中另一金属为何种金属?(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
[问题情境]科学探究是奇妙的过程,它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应注意留心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
为了准备好今天下午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睿睿所在的化学兴趣小组正在帮老师整理实验仪器和药品.不经意间睿睿发现有一瓶盛有铜粉的试剂,和其他的不一样,颜色比较浅,难道这里面混进了其他金属?经询问老师才知道,这瓶铜粉是为了做探究实验用的,并且里面只混进了一种能与稀酸反应的+2价金属.
[猜想与假设]她们依据今天实验所用的金属,大胆地做出了下面的猜测:
观点1: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镁粉;
观点2: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________;
观点3:从颜色上看,很可能是混进了________.
[查阅资料](1)镁、铁、锌皆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且生成+2价的可溶性金属化合物和氢气.
(2)相对原子质量:Mg-24、Fe-56、Zn-65.
[实验步骤]
1.设计思路:根据铜不与稀硫酸反应,取一定量的样品向里面分次加入足量的稀硫酸,最终剩余的不反应的就是铜,测出铜的质量就可以知道未知金属的质量,然后计算所消耗的稀硫酸的质量,根据化学方程式就可以计算出未知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从而判断所混进的是什么金属.
2.操作步骤:取该混合物粉末8.0 g放入烧杯中,将140.0 g 14.0%的稀硫酸分四次加入该烧杯中,充分反应.
3.数据处理:测得剩余固体质量数据记录如下:
请根据上述实验数据,完成以下问题:
[问题讨论](1)稀硫酸加到第________次时已经过量.
(2)该混合物中铜粉的质量为________.
[组成确定]该混合物粉末中另一金属为何种金属?(写出计算过程)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
称 量 项 目 | 称 量 时 间 | 质量(g) |
试样 | 10.00 | |
装置+稀硫酸质量 | 241.30 |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15秒 | 249.20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35秒 | 248.20 |
装置+稀硫酸质量+试样 | 反应开始后55秒 | 248.00 |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