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某小组同学用下述方法验证动能定理, 如图所示,在带滑轮的长板上放置一个质量为 m1的木块,已知木块与长板间动摩擦因数为μ. 用跨过滑轮的细线,将m1 与另一个木块m2相连接.开始时m2离地面高 度为h,m1离长板右端距离也为h,放开后m2带 动m1作加速运动.当m2落地时m1正好离开长木板,最后m1也落地(m1抛出后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细线始终处于松驰状态).m1.m2.h.μ均已知.手边只有刻度尺一个测量工具. (1)实验中还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 .(写出具体的物理量名称及其符号) (2)所研究的过程中合外力做功的表达式为 .动能变化量的表达式为 .(用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测得量的符号表示.重力加速度为g)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某工厂有工人1000名, 其中250名工人参加过短期培训(称为A类工人),另外750名工人参加过长期培训(称为B类工人),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按A类、B类分二层)从该工厂的工人中共抽查100名工人,调查他们的生产能力(此处生产能力指一天加工的零件数)。

(I)求甲、乙两工人都被抽到的概率,其中甲为A类工人,乙为B类工人;  

(II)从A类工人中的抽查结果和从B类工人中的抽插结果分别如下表1和表2.

表1:

生产能力分组

人数

4

8

5

3

表2:

生产能力分组

人数

  6

  y

  36

  18

(i)先确定x,y,再在答题纸上完成下列频率分布直方图。就生产能力而言,A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与B类工人中个体间的差异程度哪个更小?(不用计算,可通过观察直方图直接回答结论)w.w.w.k.s.5.u.c.o.m   

(ii)分别估计A类工人和B类工人生产能力的平均数,并估计该工厂工人的生产能力的平均数,同一组中的数据用该组区间的中点值作代表)w.w.w.k.s.5.u.c.o.m   

查看答案和解析>>

数学家欧拉

  欧拉(Euler),瑞士数学家及自然科学家.1707年4月15日出生于瑞士的巴塞尔,1783年9月18日于俄国彼得堡去逝.欧拉出生于牧师家庭,自幼受父亲的教育,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硕士学位.

  欧拉是18世纪数学界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不但为数学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更把数学推至几乎整个物理的领域.他是数学史上最多产的数学家,平均每年写出八百多页的论文,还写了大量的力学、分析学、几何学、变分法等的课本,《无穷小分析引论》、《微分学原理》、《积分学原理》等都成为数学中的经典著作.

  欧拉对数学符号的创立及推广起了积极的作用.比如用e表示自然对数的底,用i表示-1,用f(x)作为函数的符号,π虽不是欧拉首先提出的,但是在欧拉倡导下推广普及的.尤为不可思议的是欧拉将数学中最为活跃的五个数1,0,π,e,i竟用一个美妙绝伦的公式联系了起来:eiπ+1=0(欧拉指数公式),在西方数学界甚至认为此公式不亚于神的力量.

  欧拉对数学的研究如此广泛,因此在许多数学的分支中也可经常见到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重要常数、公式和定理.

1.你对欧拉(Euler)了解吗?请查阅欧拉(Euler)的故事,对于他“13岁时入读巴塞尔大学,15岁大学毕业,16岁获硕士学位”,你有何感触?

2.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做好将来为科学事业做贡献的思想准备了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