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可分叙.又称平叙.就是平行叙述或交叉叙述.指叙述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两件或多件事.也即通俗小说中所常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的方法.分叙可以使纷繁的事表现得头绪清楚.气氛突出.造成文章的多线交错却脉络分明.具有立体效果. [例文借鉴] 海龟 D有一个可爱的3岁女儿.对女儿一向有求必应.他的工作单位离家近两小时路程.为了减少往返.他总在周末才回家.每次回家.女儿在晚上临睡前必要让他讲个故事.一年过去.什么大灰狼小白兔.他肚子瘪瘪塌塌早已被搜刮干净. 女儿却不肯善罢甘休.抱着他的膝不肯上床.连妻也哄她不好. 他满心焦虑.虽是周末.晚上他还得赶写一篇丈章.研究所的头儿亲自点名让他在一个学术会议上发言.他将有机会在同行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实力与才华. “爸爸讲故事呀. 女儿纠缠不休. 讲什么呢?他真没有时间.发言关系到对他实际水平和个人价值的确认.听说很快就要评职称了. 他突然记起在当天报纸上看到的一则趣闻.当时无意瞟了几眼.现在倒可以用来对女儿滥竽充数一番. “从前.在一个海岛上-- 他开始尽量耐心委婉地对女儿娓娓道来.“那儿的人家家户户养着一种大海龟.海龟像一只小桌子那么大.有很硬的壳和很粗的爪子.那个海岛上没有汽车.没有自行车.也没有小毛驴.这个人要到岛上另一个人家去串门.就骑着海龟去.海龟最爱吃大香蕉.它的主人就坐在海龟背上.用一根细杆子拴上一根绳.香蕉就悬在海龟脑袋上.离它只有几步远.海龟想吃香蕉.就开始往前爬.可它一爬.那背上的人手里的香蕉也往前走了.它怎么也够不着.于是它就拼命往前爬.它爬香蕉也爬.就这样它背上的人就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女儿不知什么时候已睡着了.腮上挂着浅浅的酒窝. 他连续昼夜伏笔奋战.发言很成功.获得大家的好评.文章将被收入当年的年会专集. 有人私下议论.说他虽然是助研.实际上相当于副研究员的水平. 转眼又到了星期六.他去幼儿园接女儿回家时.才想起这一星期忙得昏头昏脑.竟然又忘了给女儿准备故事. 出乎他意料.女儿临睡前忽然对他说:“爸爸.今天你还讲那个大海龟好不好? 他松了一口气.却纳闷女儿何以对这大海龟如此感兴趣. “--就这样.骑着海龟的人顺利到达了目的地. 他敷衍了事地讲完了故事.他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同女儿亲近的情绪.他心里实际上还在惦着自己的职称.如果这次能评上副研.他一家三口就有希望分到一套两居室的住房.工资也可增长几十块钱.这可是个不小的数目.昨天上头又给了他新的任务.他必须在一个月内.评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200页的专著.三个月内编出一部新的辞典.六个月内与人合写出一部有关w理论的评述--他不知道他如何才能做完这些事. “那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到底怎么样了呢? 女儿竟然破例没有睡着.眨着黑葡萄似的眼睛看着他问. 他说:“骑海龟的人到地方了以后.就把海龟整个儿翻过来.一翻过来它就不能逃跑了.只能乖乖等它的主人去办完事.再把它翻回来骑它回家. 女儿似还要问什么.他不耐烦地拍拍她的脑勺.把她交给了妻. 为了不受干扰地在规定时间内全部完成以上任务.真正奠定他在学术界的地位.他索性把铺盖搬到了研究所.黑夜白天泡在图书馆资料室里.不这样做就对不住自己也对不住领导对他的信任.一个几百人的研究所.老的老.小的小.真正能顶用的还是他这样的中青年骨干.但无论怎么辛苦.他觉得前面总还有个盼头-- 半年后他第一次疲惫不堪地回家:心里如释重负.女儿见到他.目光转向妈妈.那句话没问出来:这个人是谁呀?临睡前.破天荒第一回并不缠他讲故事.大眼睛骨碌碌转了几回.终于问:“我想起来.上次你讲的大海龟.后来到底有没有给它吃香蕉呢? 他一愣.含糊回答可能是给了.女儿却不满意.又问他到底给了几个.他说一串.女儿又问是不是每次都给.他茫然-- 星期一上班得知职称名额已定.他因年限不够.没有希望晋升,工资不动.住房当然暂时也不能动了--他感到浑身骨骼疏松-- 不知怎么他想起了那只海龟.他如果告诉女儿.人并没有把香蕉给海龟吃.对女儿来说未免太残酷了.他不忍心. 在这篇文章里.有两条线索.爸爸给女儿讲海龟的故事是明线.爸爸评职称的过程是暗线.爸爸与海龟命运的交汇重叠是高潮.这种双线结构.非常机智而又犀利地展示了文章的主题.构思别具新意.给人以艺术的震撼.试想.文章如果只有一条线索.不论是明线.还是暗线.还能收到如此震撼人的效果吗?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