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值线的判读.先要明确等值线所反映的地理事物.再根据其数值变化.弯曲状况.疏密程度.延伸方向.推断其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和影响因素.下面以等高线为例说明: 等高线图的高度注记为“海拔高度 (即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我国的海拔是高出黄海海平面的距离).等高线判读时须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延伸方向--等高线延伸方向为地形走向.与等高线垂直方向为坡度最陡方向.是水流方向. (2)密度--等高距一定.等高线愈密则变化愈大.水流愈急,从地形上看.平原与高原面等高线稀疏.山地地形等高线密集.若坡面等高线高处密.低处疏则为凹坡.反之为凸坡.凸坡对视物有障碍.有时候图上看不出密集与稀疏时.可根据坡度=垂直相对高度/水平距离来决定.如果几条不同高度的等高线相交在一起则表示陡崖.陡崖相对高度AH的计算方法:d(n为陡崖处汇集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图中的等高距.) (3)数值变化--包括数值大小和极值等.从数值看.海平面数值为0,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丘陵地形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山地地形海拔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极值则能反映某区域海拔最大或最小情况.显示该区域地势起伏大小.如果没有数值注记.可根据示坡线来判断:(示坡线为垂直于等高线且指向较低处的短线) (4)弯曲处--等高线向数值低的方向凸.则为高值区.是山脊的位置,相反则为山谷. (5)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数值不在正常范围内.其特点是:“大于大的 或“小于小的 .(小闭合等高线上的数值若与相邻两条等高线中数值较大者相同.则闭合区域内的取值就大于这条等高线上的数值.反之亦反之)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中国的国际地位是不断受到挑战的,我们现在仍然处在一个无权无势的地位之中。举个例子,澳大利亚曾很想充当中美关系的桥梁;澳大利亚希望美国承认中国是一个AsiaPacific power(亚洲太平洋力量),因为中国参与国际贸易,中国又是亚态经合组织的成员,而且台湾海峡出现紧张局势对地区完全不利,所以美应该在战略上承认中国作为太平洋国家的属性。但美国现在也只说中国是一个regional power(地区力量),却只是Asian power(亚洲地区的力量)。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continental state(大陆国家),不是一个maritime state(海洋国家)。因为在美国看来,从韩国,到日本,到台湾海峡,到南中国海的太平洋一线都是它的天下。所以中国仍然需要韬光养晦,仍然需要励精图治,仍然需要富国强民。

  材料2:在军事核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是美俄(前苏联)两大国,中、法、英、以色列甚至日本处于第二集团,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台湾省处于第三集团。为了维持本国威慑的领先,防止他们对自己的霸主地位造成威胁,前超级大国(特指美国)向联合国这个看似公正的国际组织的安理会提出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提案,并且强迫其他核国家接受,否则你就是“世界不安定的制造者”,是“麻烦制造者”。为什么一个头号核流氓要提出这样一个“保护世界不受核毁灭威胁”的议案呢?原因是这个:美国已经利用其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将核试验转移到实验室里进行了。此时,核流氓在国际上“适时地”提出了“全面禁止核试验”的议案:很明显:你们还无法在实验室进行核试验,我就要把你的核反击扼杀!保证只有我能打死你,而对我却无可奈何(配合NMD)。有谁愿意多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呢?美国愿意看到当然是一个经济畸形发展(成为美国原料来源和产品市场),政治“民主自由”(美国式“民主”,利于其出口价值观),军事上懦弱无能(利于维持地区“平衡”)的中国。毛泽东使中国强大起来。邓小平把它变得繁荣富裕。中国现在已经是一个强大和富裕的大国,强者讨好它,弱者惧怕它。由于拥有3500亿美元的年贸易额、庞大的核武器库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大国。

(1)当今世界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是________;该国和我国关系最大障碍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

(2)你认为怎样才能抑制霸权主义、强权政治:________。

(3)关于2001年美国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改选中落选的原因不正确的是

[  ]

A.美搞对抗、搞霸权已犯众怒

B.在人权问题上搞双重标准,没有评判他国人权资格

C.以人权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D.美在人权问题上和他国平等对话

(4)有关中国对外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①我国在国际关系中不卑不亢,态度礼貌而坚决

②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至今只有中国政府做出,而被其他核大国所拒绝

③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

④印度以“中国威胁论”作为核试验借口,掩盖威慑邻国、称霸南亚的野心

[  ]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③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