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空气质量指标的是 A.二氧化碳 B.氮氧化物 C.二氧化硫 D.悬浮颗粒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据统计,截至2013年1月13日零时,在全国74个监测城市中,有33个城市的部分检测站点所检测的数据显示空气质量属于严重污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1. A.
    在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中,有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指数
  2. B.
    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脱硫是防治酸雨的措施之一,石灰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废气脱硫方法
  3. C.
    大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超标会形成酸雨,正常雨水的pH值为7,酸雨的pH值小于7
  4. D.
    汽车尾气是造成大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成分是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和颗粒物等

查看答案和解析>>

《2004年江苏省环境状况公报》指出:江苏省2004年工业(主要是热电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1.24×106t,全省酸雨污染比较严重.分析降雨成分发现,雨水中阴离子仍以硫酸根离子为主,约占阴离子总量的61.9%,阳离子以铵根离子为主,约占阳离子总量的84.1%. 阴离子中SO42-和NO3-的质量比约为4.13:1,NO3-的比例呈明显上升的趋势.
回答下列问题:
 

(1)

江苏省大气污染特征是

[  ]

A.

煤烟型

B.

机动车尾气型

C.

由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转化

D.

由机动车尾气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转化

(2)

请你提出江苏省防治酸雨的两条主要措施________

(3)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拟选择“不同地点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分析”的课题进行探究.

①如果你参加该课题的探究,在小组讨论测定地点时,你建议选择的测定地点分别是________

②通过查阅资料后发现,1994年以前,人们常采用HgCl2、NaCl的混合溶液吸收二氧化硫,1994年国家颁布标准(GB/T15262—94)规定用甲醛溶液吸收二氧化硫.变更吸收剂的原因除了用甲醛溶液的吸收效果比较好外,另一个原因可能是________.

③甲醛溶液吸收二氧化硫以后发生了如下反应,生成稳定的羟基甲磺酸:

该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测定时,只需向吸收空气的甲醛吸收液中加入适量NaOH和指示剂,SO2与指示剂、甲醛反应生成可溶性紫红色化合物,根据溶液颜色深浅(用吸光度A表示,可由仪器进行测量),就能确定二氧化硫的含量;实验测得SO2含量与溶液的吸光度A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若欲测定某地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mg·m—3),除需要测定吸光度A外还需要记录的数据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化学与生活》
(1)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①空气质量报告的各项指标能体现空气的质量.下列各项指标不需要监测的是
 

A.可吸入颗粒物(PM10)B.NO2浓度     C.SO2浓度    D.CO2浓度
②下列措施有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是
 

A.利用太阳能、潮汐能、风力发电,以获取清洁能源
B.将废电池深埋,以减少重金属的污染
C.将地沟油回收再加工为食用油,以减缓水体富营养化
D.利用二氧化碳等原料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代替聚乙烯
(2)采取适当的措施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①向煤中加入石灰石作为脱硫剂,可以减少SO2的排放,生成CaSO4.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对汽车加装尾气催化净化装置,使其中的有害气体NO、CO转化为无害气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天然水中含有的细小悬浮颗粒可以用
 
做混凝剂(写名称)进行净化处理.工业废水中含有的Cr3+离子,可用熟石灰作沉淀剂,在pH为8~9时生成沉淀而除去,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可用漂白粉对天然水进行消毒,漂白粉的有效成分是
 
(填化学式).
(3)食品和药品关系人的生存和健康.
①市场上销售的食盐品种很多.下列食盐中,所添加的元素不属于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是
 
(填字母).
A.加锌盐        B.加碘盐       C.加钙盐
②纤维素被称为“第七营养素”.食物中的纤维素虽然不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但能促进肠道蠕动、吸附排出有害物质.从化学成分看,纤维素是一种
 
(填字母).
A.多糖          B.蛋白质       C.脂肪
③某同学感冒发烧,他可服用下列哪种药品进行治疗
 
(填字母).
A.麻黄碱      B.阿司匹林    C.抗酸药
(4)化学与材料密切相关.
①生产硅酸盐水泥和普通玻璃都需用到的共同的主要原料是
 

②人工合成的塑料有多种,其中聚丙烯是常见的塑料制品,结构简式是
 

③钢铁的腐蚀主要发生吸氧腐蚀,其正极的电极反应为
 
.为防止轮船的船体在海水中被腐蚀,一般在船身连接
 
(填“锌块”或“铜块”).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了比较温室效应气体对目前全球增温现象的影响,科学家通常引用“温室效应指数”,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下表有(A)至(I)共九种气体在大气中的体积百分比及其温室效应指数.

结合表中列出的九种气体,试参与回答下列各题:

(1)

下列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子是

[  ]

A.

N2

B.

O2

C.

H2O

D.

CO2

E.

CH4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N2O与CO2,CCl3F与CCl2F2互为等电子体

B.

CCl2F2无同分异构体,说明其中碳原子采用sp3方式杂化

C.

CH4是目前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

H2O沸点是九种物质中最高的,是因为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3)

在半导体生产或灭火剂的使用中,会向空气逸散气体如:NF3、CHClFCF3、C3F8,它们虽是微量的,有些确是强温室气体,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  ]

A.

由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可确定NF3分子呈三角锥形

B.

C3F8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水中大

C.

CHClFCF3存在手性异构

D.

第一电离能:N<O<F

(4)

甲烷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A.

甲烷在常温下呈气态,说明甲烷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B.

晶体中1个CH4分子有12个紧邻的甲烷分子

C.

CH4晶体熔化时需克服共价键

D.

可燃冰(8CH4·46H2O)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晶体

(5)

水能与多种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已知某红紫色络合物的组成为CoCl3·5NH3·H2O.其水溶液显弱酸性,加入强碱并加热至沸腾有氨放出,同时产生CO2O3沉淀;加AgNO3于该化合物溶液中,有AgCl沉淀生成,过滤后再加AgNO3溶液于滤液中无变化,但加热至沸腾有AgCl沉淀生成,且其质量为第一次沉淀量的二分之一.则该配合物的化学式最可能为

[  ]

A.

[COCl2(NH3)4]Cl·NH3·H2O

B.

[CO(NH3)5(H2O)]Cl3

C.

[COCl2(NH3)3(H2O)]Cl·2NH3

D.

[COCl(NH3)5]Cl2·H2O.

(6)

题(5)中钴离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为了比较温室效应气体对目前全球增温现象的影响, 科学家通常引用“温室效应指数”,以二氧化碳为相对标准。表1有(A)至(I)共九种气体在大气中的体积百分比及其温室效应指数。结合表中列出的九种气体,

试  参与回答下列各题:

(1)下列由极性键形成的极性分

 子是              

    A.N2      B.O2

       C.H2O    D.CO2

E.CH4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2O与CO2, CCl3F与CCl2F2互为等电子体

    B.CCl2F2无同分异构体,说明其中碳原子采用sp3方式杂化

    C.CH4是目前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

    D.H2O沸点是九种物质中最高的,是因为水分子间能形成氢键

(3)在半导体生产或灭火剂的使用中,会向空气逸散气体如:NF3、CHClFCF3、C3F8,它们虽是微量的,有些确是强温室气体,下列推测不正确的是       

    A.由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可确定NF3分子呈三角锥形 

    B. C3F8在CCl4中的溶解度比水中大

    C.CHClFCF3存在手性异构                  

    D.第一电离能:N<O<F

(4)甲烷晶体的晶胞结构如右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   

  A.甲烷在常温下呈气态,说明甲烷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B.晶体中1个CH4分子有12个紧邻的甲烷分子

    C. CH4晶体熔化时需克服共价键

    D.可燃冰(8CH4·46H2O)是在低温高压下形成的晶体

(5)水能与多种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已知某红紫色络合物的组成为CoCl3·5NH3·H2O。其水溶液显弱酸性,加入强碱并加热至沸腾有氨放出,同时产生Co2O3沉淀;加AgNO3于该化合物溶液中,有AgCl沉淀生成,过滤后再加AgNO3溶液于滤液中无变化,但加热至沸腾有AgCl沉淀生成, 且其质量为第一次沉淀量的二分之一。则该配合物的化学式最可能为                    。                                              

A.[ CoCl2(NH3)4 ]Cl·NH3·H2O B.[ Co(NH3)5(H2O)]Cl3

C.[ CoCl2(NH3)3(H2O)]Cl·2NH3    D.[ CoCl(NH3)5]Cl2·H2O。 

(6)题(5)中钴离子在基态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