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注意作品中的“意境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那么.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所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意境是诗词不可少的.但是意境又不是整齐划一的.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形式. 1.触景生情.因见到某一景物.某一场景.油然而引出某种情感的抒发.这体现在作品中常常是情与景的一致.情与景的融合.如黄巢的: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这首诗的作者.因见到菊花在秋天生长的情况.而想到改变菊花的处境.让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齐开放.将所见之景和引发之情.艺术地概括在四句诗中.有着完美的意境.触景而生的情.说出来的是“报与桃花一处开 .而内在还有更深邃的思想.那就是.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从这可以看出.这首诗的意境.不仅是完美的.而且是高超的. 2.缘情写景.诗人用某种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场景.在其笔下.这一景物或违场景.也染上了某种感情的色彩.此种意境.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 .即有着作者自己感情色彩的境界.杜甫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就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花容与鸟鸣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 “鸟惊心 ,欧阳修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里的花也成了同作者感情一致的东西.人“无计留春住 .花亦然. 3.情景分列.在诗词中.写景部分和抒情部分界限很清.表面看来.情与景是并列的.是分开的.实际上.情景一致.情景交融.在一句之中.上半写景下半抒情的.如杜甫中的“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前后句都是一半写景一半抒情.“水流 “云在 是景.“心不竞 “意俱迟 是情,在两句中.上句写景下句抒情或上句抒情下句写景的.如陈亮的中的“寂寞凭高念远.向南楼一声归雁 .即上句抒情下句写景,在四句中.上两句写景下两句抒情或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的.如张孝祥中的“世路如今已惯.此心到处悠然.寒光亭下水连天.飞起沙鸥一片 .即上两句抒情下两句写景,在一首之中.上半部分写景下半部分抒情或上半部分抒情下半部分写景的.如杜甫的: 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上部分写景.画出了蜀相祠堂这一古庙的景象.下半部分抒情.对葛亮的远见和勤奋进行了讴歌.并惋惜其事业未竟.上.下部分虽分写景和情.但景与情是融合的. 4.寄情于景.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全是写景.实际上.也有情在.是寄情于景.韦应物的.四句全是写景.如果说有君子.小人之寄托的话.那是穿凿.但在写景中.也寄有作者的情感.即对西涧春日景色的喜爱.再如辛弃疾的: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写了普通农家的生活场景.除“谁家 的发问和“最喜 的流露.都是生活场景的描写.表面看来.作者没表示态度.但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之中.寄有作者的思想感情.那就是.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5.景略情在.有的诗词.表面看来.又全是抒情.同寄情于景的形式正好相反.像这样的诗词.是否就没有意境呢?也是有的.本是触景生情.情与景一致.但写成诗时.却把景略去了.而直抒胸怀.如陈子昂的: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登幽州台时所发出的慨叹.从这不满现状的呼声中.不仅可以领会出幽州台的氛围.而且也可觉察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因而.景虽略了.但意境很完美. 查看更多

 

题目列表(包括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